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痛别叶廷芳 原创 丁邢

痛别叶廷芳
原创 丁邢 丁东小群 今天
   昨天早晨,叶廷芳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5岁。中国又失去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图片



叶廷芳先生是浙江衢州人,1936年生。小时候不幸跌伤,失去左臂。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1964年到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历任《世界文学》编辑、文艺理论室副主任、中北欧文学研究室主任。1970年代,他在中国开创了卡夫卡、迪伦马特等现代作家的译介和研究。1981年,他的研究已经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德国一家研究机构邀请他去学术交流。他办好一切出国手续后,却突然接到外事部门通知,说暂不能出国,因为他身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钱锺书愤愤不平,说当年潘光旦一条腿走遍世界,如今叶廷芳一只手就不能出国?经所长冯至力争,他才得以出访。冯至去世后,他成为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成果,不仅推动了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而且启发了一批中国作家的创新追求。

  叶廷芳没有参加任何党派。1998年起,他当选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说,政协开会很多时候就被人说是开神仙会。你可以不发言,但你发言了就不能总说些不痛不痒的话。现在很多所谓的知识分子,大多都没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没有说真话的胆量。我们的知识分子都是太聪明,太世故了!不随大流的他,成为政协委员中为数不多的敢言之士。为了争取健康的思想文化生态,他当面对主管部门领导,发表高屋建瓴,正气凛然的批评意见,振聋发聩,语惊四座。他为推动调整人口政策做出的努力,更是有口皆碑,在参政议政的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叶廷芳是较早实地看到欧洲国家进入人口冬天的人。欧洲国家,实施鼓励生育政策,难以逆转人口负增长趋势。作为人文学者,他的立足点首先是人。他认为,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最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在于老龄化,而是破坏了精神生态的平衡。一次吃饭,他遇到彭珮云,便请她给中央领导带信,说我们正在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将因此遭到精神困境。他认为,独生子女不能跟兄弟姐妹一起玩乐,只能成天围着父母转,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不利于健康成长。只有一个孩子造成了溺爱,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就像江河泛滥一样糟糕。从人的情感层次讲,至少可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亲情方面包括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叔叔婶婶、舅舅舅母、姨父姨母及堂兄妹、表兄妹、姨兄妹等。现在堂、表、姨这些层次都没有了!人伦的缺陷,会导致人性的变异。他还说,农村妇女很封闭,你强行把她抬到手术台上,实行计划生育,她会感到奇耻大辱。他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4亿,比现在欧洲的总人口还多。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晚景尤其惨淡。

作为纠正一胎化政策的先行者,最初一些政协委员不能理解他的想法,觉得他是挑战国策。但叶廷芳一个一个地耐心解释,寻找志同道合者,终于得到28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支持。2007年,叶廷芳等29位委员联名发出提案,建议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停止对生育二胎的限制。提案经媒体披露,引起社会热烈回响,成为当年两会“最受关注的提案议案”。按照规定,有关政府部门必须答复委员的提案。国家计生委给了叶廷芳一份5000字的书面回复,主要内容就是:不能开放二胎。叶廷芳再写3000字回应,没有下文。一个纠错的机会,就这样被贻误了。

卸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叶廷芳继续为推动人口政策调整奔走呼吁。杨支柱夫妇生二胎遭到处罚,他应邀参加杨支柱发起的聚会,倡议建立中国的兄弟姐妹节。我和叶廷芳先生在这个活动中第一次相遇。

我后来参加《炎黄春秋》编辑部工作。同事冯立三是叶廷芳的好友。我们力主邀请叶廷芳先生进入《炎黄春秋》作者行列。2015年夏天,杂志社举行小型约稿座谈会,叶廷芳先生应邀前来,做了《我们为什么缺少思想大家》的主旨发言。开宗明义,他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曾经有过像春秋战国那样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宏大气象,有过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曾子、墨子那样一大批灿烂群星,我们不愧是个思想大国。直到清未民初,我们也还是能够推得出像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这样一些可圈可点的思想大家。可回到当代进行比较,我们却不免感到惭愧:我们拿不出一个堪与上述人物相媲美的思想大家。我们在尖端武器、航天技术、高速铁路、水稻种植、体育竞技等领域很快赶上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唯独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相形见绌。为什么呢?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出不了杰出的思想大家,是由于强调“舆论一律”,习惯于用某些标准化的思想来衡量社会上纷繁复杂的思想,合之者存,忤之者弃。而弃的方法又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宣布其错误和有害。久而久之,只剩下一些“正确”的思想畅通无阻,而更多的思想则被禁锢在人们的头脑里,甚至被驱逐出人们的记忆!结果我们的思想库变成了人工的“思想养殖场”,而失去了野生的原生态和天然的基因,因而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他的发言,不同凡响,杜导正刮目相看。这篇文章在《炎黄春秋》2015年第8期刊出,颇得读者好评。

一年后,我们离开了杂志社。冯立三先生自掏腰包,邀请叶廷芳等老作者聚餐,我有幸参加,这成为和叶先生的最后一面。

哲人其萎。痛哉!痛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