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CC河网友群聊:中美贸易战的政治内涵

CC河网友群聊:中美贸易战的政治内涵

http://www.sunwinism.com/index.p ... atid=9&id=28656

老田林校长甩锅水平是很拙劣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2018-5-7 06:38|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59| 评论: 0|原作者:
摘要: 很多人都可以抱怨文革,可以怨恨那个时代,但林校长作为真正的既得利益者,这么人云亦云是不妥的。林校长出生于内蒙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农场,离县城起码需要一天,要是在今天不要说考上大学,就算是高中能否读完都是可疑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林校长甩锅水平是很拙劣的
老田
  北大林校长雅读“鸿浩志”成为一个媒介事件,结果,校长不惮其烦又出来追加一瓢油,舆论就更加火了。

  林校长是真正的大人物,“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也(不)仰之”。微信公号“学术与社会”转载了,很短时间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后面的跟帖有数百条之多,除了极少数表示谅解之外,大多数跟帖都不满意,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林校长文革甩锅水平差,未能说服人,二是文末林校长试图否定“质疑”去堵塞悠悠众口,引起很大反弹。
  原先大家只觉得林校长读错字是水平问题,出公开信甩锅又不成功,大家转而都认为存在人品问题了。应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很值得林校长吸取。
  不过,林校长的人品问题,还不完全在于甩锅和塞口,更为严重的是没有感恩之心。林校长自爆出身寒微,中小学教育有欠缺,这应该是事实。但,林校长之所以能够读到高中毕业还能够参加高考,考出好成绩来,这个不是因为文革的耽误,恰好相反是因为文革的教育平等最终惠及林校长本人,导致他能够受完高中教育,且在与城市相比差距最小的时代,参加了高考并取得极高的相对成绩,由此,林校长才最后出人头地的。
  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抱怨文革,可以怨恨那个时代,但林校长作为真正的既得利益者,这么人云亦云是不妥的。林校长出生于内蒙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农场,离县城起码需要一天,要是在今天不要说考上大学,就算是高中能否读完都是可疑的,就算是读完高中参考高考与城市考生竞争,恐怕只能够惨败涂地的唯一出路。当然,最大的可能性,林校长作为偏僻小村的农二代,读完初中去打工,是最大可能的人生出路。
  所以,林校长要抱怨文革,是最没有资格的那个人,除非林校长可以证明自己天生的富贵命,一出生就应该各种繁花似锦、万众仰望,若能够证明这一点,林校长也不应该抱怨文革,而是应该抱怨阎王爷——是他老人家让你投胎投错了地方。得亏了文革的平等,特别是教育普及到穷乡僻壤和城乡差距最小化,终于弥补了林校长作为富贵命而投错胎的巨大缺憾,终于没有把林校长给彻底限制住,最后还是出人头地了。
  本文说到这里,完全没有菲薄林校长的意思,林校长之所以甩锅不成功,是因为手法不熟练,过去练手少故缺乏技巧,所以,这说明林校长还是个好人。
  二〇一八年五月五日



  以下为道歉信原文。
  亲爱的同学们,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再次致以歉意!
  热爱你们的校长,
  林建华
  原文由北京大学账号发表在BBS

TOP

对北大校长林建华发表的公开致歉信的批判
有些人为林校长的致歉信叫好。但我要说:对不起,林校长。致歉行为本身凸显了您学者身份值得尊敬的一面,但致歉信的内容并不合格。这次您犯的错误更大,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和原谅。因为读错字说到底只是一个小错误,随时可以补正,而价值观和方法论则是根本性、全局性的。

众所周知,思想的本质就是批判,科学的原动力恰恰就是质疑。没有质疑,陈见就会成为真理,熟视定会无睹。没有质疑,欧洲走不出中世纪;没有质疑,牛顿发现不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质疑,爱因斯坦提不出相对论;没有质疑,马克思也根本无法形成系列学说和理论。

质疑本身的确不会创造价值,但质疑能引领和激发价值创造。逻辑上而言,也是先有质疑,后有创造。没有质疑,简单的照葫芦画瓢,简单的机械重复即可,根本无需创造。可以说,质疑才能打开人类命运的进步空间,人类社会取得的一切文明进步都始于质疑。

作为学者,说出这样脱离科学常识的话,让人跌破眼镜。林校长如果没有质疑,我们会好奇他个人怎样开展学术研究?写论文就是为了强调既有理论的正确吗?北大如果没有质疑,我们会好奇其怎样建设一流大学?所谓一流大学的一流,不正是一流的问题意识和一流的批判思维能力吗?如果只有肯定、附和,北大和南翔技校又有何区别?

如同华东政法大学刘红教授所言:“他在对质疑的认知问题上犯的错误要比读错字更严重。涉及教育理念、科学家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民族一切领域得以创新发展之根本啊!世界上哪个一流法学院不宣称自己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更何况科学?”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复杂敏感期。非常理解有关部门不希望“质疑”不加约束,导致治理失控。也非常理解站在北大校长的位置上,存在艰难的立场选择。更加理解,质疑本身需要基于理性和科学精神,不能简单的为质疑而质疑、为反对而反对。不过,北大校长公开发文贬低质疑的价值、扼杀学生乃至公众的批判思维,是否已经突破了教育最基本的底线?



道歉信中那句“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更令人失望。作为一个教育者,居然能说出“质疑不能创造价值”,真令人担忧。人类的认知和智慧,难道不都起源于质疑吗?有质疑才能有反思,有反思才能有进步,无数发明和创造无不先从质疑开始。不质疑,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不质疑,现在是不是还是地心说?“焦虑和质疑”本身就有价值!













本帖最后由 casper 于 2018-5-5 14:22 编辑
北大校长林建华发表公开致歉信:我们被文革耽误了

冰点周刊


亲爱的同学们,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再次致以歉意!

热爱你们的校长,

林建华

原文由北京大学账号发表在BBS




原文由北京大学账号发表在BBS




北大校长读错字的道歉信被批内容不合格 错上加错

RFA

北大校长林建华的道歉信在中国网民中引起热议,既有许多人表示谅解,也有人进一步提出批评质疑。

星期六,中国各主要媒体和社交媒体都登出林建华的道歉信。在道歉信的下方,网友纷纷发表评论。许多网友对林建华诚恳道歉表示谅解,认为现在出错能道歉很罕见,能道歉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他还是几位大学校长因白字致歉的第一人,勇气可嘉,为明智之举。网友表示,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校长也不是尽善尽美,应该原谅,别再纠缠不休了。不过另一方面,也有网友批评说,林校长读错字说明讲话稿不是他自己写的,他事先也没有看过或作任何准备,就在这样郑重的场合读稿发言,给老师们树立了坏榜样。还有网友进一步质疑称,比起读错字,道歉信中那句“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更令人失望。作为一个教育者,居然能说出“质疑不能创造价值”,真令人担忧。人类的认知和智慧,难道不都起源于质疑吗?有质疑才能有反思,有反思才能有进步,无数发明和创造无不先从质疑开始。不质疑,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不质疑,现在是不是还是地心说?“焦虑和质疑”本身就有价值!

北大校长为读错字致歉了,但他的致歉信合格吗?

堂堂北大校长,一国文脉中枢的掌舵人。把初中生都知道的“鸿鹄之志”读成“鸿浩之志”,确实太过讽刺,难以接受。

意外的是,今天,北大校长竟然勇敢的站出来公开致歉。林校长称“不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强调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相对于学养和知识上的一处错漏,林校长的坦率和诚恳还是值得肯定。尤其在当下体制内,应属难得。

不过,等看完林校长致歉信的最后一段,才发现问题又来了。这个错误比读错字更加严重,更加难以接受。

林校长声称:“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众所周知,思想的本质就是批判,科学的原动力恰恰就是质疑。没有质疑,陈见就会成为真理,熟视定会无睹。没有质疑,欧洲走不出中世纪;没有质疑,牛顿发现不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质疑,爱因斯坦提不出相对论;没有质疑,马克思也根本无法形成系列学说和理论。

质疑本身的确不会创造价值,但质疑能引领和激发价值创造。逻辑上而言,也是先有质疑,后有创造。没有质疑,简单的照葫芦画瓢,简单的机械重复即可,根本无需创造。可以说,质疑才能打开人类命运的进步空间,人类社会取得的一切文明进步都始于质疑。

作为学者,说出这样脱离科学常识的话,让人跌破眼镜。林校长如果没有质疑,我们会好奇他个人怎样开展学术研究?写论文就是为了强调既有理论的正确吗?北大如果没有质疑,我们会好奇其怎样建设一流大学?所谓一流大学的一流,不正是一流的问题意识和一流的批判思维能力吗?如果只有肯定、附和,北大和南翔技校又有何区别?

如同华东政法大学刘红教授所言:“他在对质疑的认知问题上犯的错误要比读错字更严重。涉及教育理念、科学家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民族一切领域得以创新发展之根本啊!世界上哪个一流法学院不宣称自己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更何况科学?”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复杂敏感期。非常理解有关部门不希望“质疑”不加约束,导致治理失控。也非常理解站在北大校长的位置上,存在艰难的立场选择。更加理解,质疑本身需要基于理性和科学精神,不能简单的为质疑而质疑、为反对而反对。不过,北大校长公开发文贬低质疑的价值、扼杀学生乃至公众的批判思维,是否已经突破了教育最基本的底线?

很多人为林校长的致歉信叫好。但我要说:对不起,林校长。致歉行为本身凸显了您学者身份值得尊敬的一面,但致歉信的内容并不合格。这次您犯的错误更大,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和原谅。因为读错字说到底只是一个小错误,随时可以补正,而价值观和方法论则是根本性、全局性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