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社评:机构改革是国家迈向新征程的号角
2018年03月13日 13:53 环球时报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今天公布出来,使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办公厅外下设26个部门。
  由于这次机构改革广泛涉及党政军群,今天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主要涉及其中“政”的部分,今后我们还将看到更宽领域的机构改革行动。
  机构改革是很麻烦的工作,执政者如果想敷衍守成,一般不会碰它。在国际上,我们很少听说某个大国搞大规模机构改革,比如美国,如果它新设一个部或者取消一个部,都是大新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是世界大国中最频繁、累积改革量最大的,这首先是党和政府自我鞭策、敢碰问题的表现。中国的机构改革不断发生,与中国最近几十年在大国中经济发展最快、社会面貌和内在结构的变化大而深刻形成呼应。总的来看,机构改革帮助国家在每个时期更好地应对了挑战,缓解了政府体制中的问题,增加了治理效率。
  这次机构改革的规模、范围、深度以及统筹性都前所未有,根本原因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从内外环境到使命和任务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和递进,而它体现的是党和政府要坚决实现十九大描绘的“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的雄心。
  在新公布的方案中,国务院机构得到深度优化,新的机构组成广泛覆盖了最近几年人们大量谈论的热门话题和热词。比如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了,这为实现两部门的更好协调扫清了道路。退伍军人问题不断成为社会焦点,退役军人事务部首次创立并跻身国务院机构名单中。二孩已经放开,国家生育政策的变化让“计划生育”这个长期热词从国务院机构名单上消失。乡村建设问题近年备受关注,农业部的名称变成了农业农村部,等等。
  老百姓看机构改革,大家知道党和政府的领导工作量随着国家发展不断增大,但还是愿意机构数量越改越少,而别越改越多。另外机构改革得能让我们看得懂,切中民间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官的能少一些,做老百姓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从这两个角度说,这次机构改革顺应了民意,对接了舆论的各项长期要求。
  除此之外,本次机构改革还有更深刻的含义。首先,加强党的领导是它最重要的宗旨。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度融入全球化,中国与世界的对接、协调遍及各领域的大量行业。我们的治理体系和能力必须现代化,同时治理现代化又不能是“西方化”的,而必须保持总体上的中国特色,坚持党的领导,使中国现代化真正做到平稳和可持续,避免在向前走远的时候出现迷失。
  二是,机构改革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而不能把任何部门或者集团利益放在前头。这作为口号喊很容易,但真做起来通常障碍重重。在整个体制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机构职责重叠现象,还会看到有些级别很高、但实际作用有些边缘化的机构,合并它们,给它们降格或者取消,就会触动既得利益。有时为了不生额外麻烦,就得过且过了。
  其实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还会发现,不仅国家,很多单位里也有同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唯有依靠政治权威的强大。今天的中国能改得动,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真正拥有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所需要的权威,一切听党中央指挥这一铁的纪律重新回到整个党和国家的体系内。
  最后要强调,这次改革本身展现了党和政府全新的精神面貌。它是这个国家在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号角,是党和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服务人民、认真履职的郑重承诺。

TOP

袁岚峰  关于霍金,应该了解的七个问题
2018年03月15日 09:36 环球时报
2018年3月14日,英国物理学家、当代科学界的传奇人物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作为科学工作者,我在这里不打算重复那些老生常谈或者以讹传讹,而是希望向公众尽量清楚准确地介绍一下霍金的实际成就。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基础的问题:霍金在科学上的成就有多大?
毫无疑问,霍金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如果说是伟大的科学家,我也不会反对。不过,经常有媒体把他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世最伟大的科学家之类,这就有些过头了。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科学界公认霍金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不禁要反问他:“谁跟你说这是科学界公认的?科学界完全没有这样认为,好不好!”霍金连诺贝尔奖都没得过,怎么可能是当世最伟大的科学家呢?
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问起的问题:霍金为什么没有得诺贝尔奖?
答案很简单:他的成果没有达到诺贝尔级别。而且并不是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有偏见或者搞什么政治,而是单纯科学上的原因。

由此引出第三个问题:霍金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霍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宇宙学。宇宙学里用到的理论,首先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霍金应用广义相对论做出了许多贡献。后来人们发现,跟广义相对论并列的另外一个基础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也需要用到,在这方面霍金也有很多贡献,而且更加重要。

霍金的科学成果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霍金辐射”。我们知道,广义相对论预言了一种天体,叫做“黑洞”。黑洞的质量是如此之大,在它周围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连光都跑不出去。但霍金提出,黑洞并不是只进不出,而是也会发出物质。黑洞并不是必然会长大的,也可能越变越小,最后消失。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确实是个很大的震撼。

你肯定会问第四个问题:为什么“霍金辐射”没有得诺贝尔奖?

因为这只是理论预测,还没有被实验验证。诺贝尔奖的评选非常慎重,一定要选那些经过验证、得到公认的成果。这就是为什么屠呦呦要在发现青蒿素几十年后才得奖,因为要等到青蒿素大规模使用、成为世界首选的抗疟疾特效药之后。
即使“霍金辐射”得到实验验证,霍金获得诺贝尔奖,我们还是可以说:霍金的成果主要是在已有框架内的改进,但比起那些提出新框架的,还是要低至少一个层次。哪些人提出了新框架?例如牛顿提出牛顿力学,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杨振宁提出规范场论。是的,在专业人士看来,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比霍金至少高一个层次。这当然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只是做一个客观分析,反映一个业内共识。

自然而然,你就会问第五个问题:既然霍金的科学成就并不像很多媒体说的那么伟大,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出名?

霍金的崇高名望,一方面固然来自他对科学的卓越贡献,但更多的还是来自其他三个因素:

第一,他的专业领域,宇宙学。虽然大多数人都缺乏宇宙学的专业知识,但几乎所有人都天然地对宇宙学感兴趣,都喜欢评论几句。在这方面,只能说有些学科是“自带流量”的。

第二,霍金传奇的病情和身残志坚的精神。霍金得的病叫做“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常被称为“渐冻人症”。许多人在第一次见到霍金的时候,虽然早有思想准备,还是被他残疾的程度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霍金的中国学生、《时间简史》的中文翻译者吴忠超就是如此,而霍金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在身体如此极端的禁锢之下,他的心灵却是如此的自由,一直关心着整个宇宙的基本问题,这是多么感人的英雄形象。

第三,霍金的科普工作。如果说在科研方面,霍金的成就只是卓越,还有许多人在他之上的话,那么在科普方面,他的成就就高多了。《时间简史》在全世界的销量以千万计,创造了科普史上的神话。这对全世界的科普作家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六个问题:《时间简史》这本书,究竟怎么样?

我非常欣赏这部著作,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实际上,虽然霍金已经尽力把这么多深奥的话题写得通俗易懂,但这些东西本身的难度在那里放着。大多数读者看这书,恐怕都无法通顺地从头看到尾。最奇妙的就是,即使看不懂,大多数人也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了;即使不看,也还是买了一本放在书架上。用科学来装点门面,说明读者知道科学是伟大的。能达到这个效果,科普的作用就已经实现了一大半。

第七个问题:霍金近年来经常发表一些离奇或者不靠谱的说法,是不是他已经变成“神棍”了?或者被背后的某个集团控制了,成了这些人的“傀儡”?

当然没有。那些所谓霍金的不靠谱言论,一大半是媒体胡编乱造的,霍金从来没有说过。还有一些确实是霍金说的,即使不见得完全正确,至少也是严肃的发言。有些人不赞同这些发言,这很正常。但认为跟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就是“神棍”或者“傀儡”,这也脑补得太厉害。

我认为,对于霍金或者对于其他任何著名科学家,都应该既不要神化,也不要丑化,客观冷静地看待就是了。他说的观点,如果你觉得有道理,就参考;如果觉得没道理,可以不听。毕竟,一个伟大人物之所以成为伟大人物,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做对了什么。
▲(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

TOP

社评:对中国反击泼冷水的人又在装清醒
2018-03-25 16:48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
  中美贸易战鼓声隆隆,中国全社会为之牵动。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多数国人都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政府不希望打贸易战,但面对美方嚣张进攻时不退不躲坚决予以回击的态度高度认同并且支持。团结是当下中美贸易关系紧张以及整个中美关系更加不确定时中国社会相当突出的表现。
  然而不同意见永远存在,中国这么大的社会,舆论场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这两天也有一些对中国做出强硬回击姿态看不惯的人发声,摆出一些“中国怎么做都是错”的理由,给有关贸易战的舆论平添了一些复杂度。
  那些声音主要表达的是:中国没理,回击美国是错上加错;中国经济上没有美国强大,根本打不过;打贸易战不利于中国老百姓;就整体上说,贸易战是中国“不韬光养晦”惹出来的。
  另外互联网上还流传一些段子,类似于美国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让它砸呗;美国已经站在悬崖边了,喊什么“悬崖勒马”,让它自己往下跳呗,云云。
  我们想说,无论前面看似正儿八经的言论,还是后面纯粹发泄情绪的段子,都不是针对当前中国该怎样行动的严肃争论。从本质上说,它们就是一个大社会主流意见之外必然存在一些不同声音甚至对台戏的反映。这些声音的出现不代表中国社会围绕中美贸易争端真的“分裂”了。
  首先,全中国都不想打贸易战,因为“闲的”而想与美国“打贸易战玩玩”的人极少极少,是一支可以忽略不计的力量。
  第二,美国要悍然发动贸易战,中国实施贸易报复,这是国际贸易最基本的逻辑。全世界10个贸易专家,至少有9个会预期中国这样做。特朗普政府有些狂妄,寄希望于吓唬住中国,中国则展示我们不可能被吓倒,这就是当前中美之间的情形。
  第三,少数学者讲中国可能受到的损失,包括中国的某些劣势,无论中国政府还是在贸易问题上支持政府的公众实际上都很清楚,也不避讳。但我方也另有让华盛顿忌惮的优势,关于后一点那些人故意不说。
  第四,贸易战的规律是,贸易战发动方的目的往往在于压对方让步,获取更多好处,而不是真的血拼到底,只要己方的损失小于对方就算“赢了”。中国的目标就是要让华盛顿明白,它与中国打贸易战,美方的损失一定会同样很大,而且中方承受损失的能力要比美方高得多。现在我们用警告和布阵让对方明白,如果不够就用真打让对方明白。关于这样做的近乎常识的必要性,发出反对声音的人也故意回避了。
  第五,中国老百姓中会有部分人担心贸易战影响自己的生活,但大多数人很容易搞明白,这种影响是特朗普政府强加给我们的,即使届时影响真的显现,大家理解共度时艰的必要性也不难做到。反倒是有少数“明白人”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他们就是要装得“数他们清醒”,他们知道自己的观点边缘,但他们一直寄希望于这么大的中国,边缘也很大,能占住边缘也是有利可图的。
  第六,如果仔细看,决不难发现,每次唱反调的总是那些人,他们是中国内部的“逢中必反”者。
  不要指望将这样的声音从我们的社会中“删了”,它们的存在就是规律的一部分,从宏观意义上说,它们是主流的“寄生虫”。重要的是主流不能被它们搅了,尤其是当面对外部压力最需要中国强大团结的时候,不要让外部力量通过它们而误判中国的软弱。

TOP

单仁平:道德自恋者容易看谁都像犬儒

环球智汇
百家号03-2701:21
北京大学一名教授近日辞去学院的副院长职位,并写了一篇情绪激动的文章,号召人们“挺直脊梁,拒做犬儒”,事情经互联网发酵和外媒报道,受到一些议论。
我们认为,辞职是这名教授的自由,他不认同自己环境中的主流价值,因此而离开,这挺正常的。放眼我们的社会,因为各种不愉快而选择辞职的,何止成千上万。
至于该教授写那篇文章,“立言明志”,这种行为在过去几年中同样也发生过很多。互联网上有过多少反主流的或者不合时宜的偏激言论,那位教授留下的算不上是最激烈的一篇。
至于他为了自己的“精神自由”而辞去副院长的工作,甚至离开北大,这也不是多了不起的“牺牲”。该教授曾在美国生活20多年,来北大之前在美国大学任职,他大概不难再到美国重找工作。
一位教授不开心了,辞职了,并且把自己的辞职看得“很特别”,写了一封蛮煽情的信,这大概就是事情的经过。相信官方不会因此而为难他,他离开了,过一段时间就会被遗忘,事情挺简单的。
中国这个超大社会正在经历艰难的改革,有些事情一部分人一时理解不了,有一些情绪,当属正常。然而保持国家和社会的运转需要人们都有一定的大局观,在互联网和朋友圈如此发达的今天,做一些言行上的克制比在各种场合炫耀自己“有思想”,发表一些不利社会团结的话,常常更需要与人性的弱点做斗争。
我们不知道那位教授辞职是否还有外界不了解的更具体原因。我们知道的是,这些年回国的数千名海外专才目前都在各大学和科研机构勤奋工作,为国家做着或许将被未来证明是大师级的贡献。他们中公开发出反主流文章的大概只有这一个人,但其他绝大多数人决非“犬儒”。这个世界上的伟大常常不属于撑杆跳那样的张扬,而是像大地一样朴实、厚重。
神化旧时代的中国大学是一种病。新中国的大学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了不起的建设者,输送了把中国推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主力大军。对中国的大学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存在不同认识,但有一点大概是少不了的:它们应当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休戚与共,而不是纠结、沉迷在对外界认同的追求中。
大学是思想活跃的地方,出什么情况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其实这位教授辞职风波到互联网上发酵一下,也不过是个气泡而已。它不代表大学里的普遍思想状态,人们也无需太重视它。
我们想说,有少数自由派知识分子存在某种精神自恋,他们不仅深信自己“很有思想”,而且把自己看得在道德上“十分高尚”,经常自己把自己感动得鼻子一酸、恍恍惚惚的。他们认为自己在为“民主”“自由”而奋斗,自己的言行具有将被历史追认的价值,而不愿意承认自己那样做的功利心,不敢自问是否在哗众取宠。
过去百年和未来很长时间,最大的史诗级事件就是中国崛起。它是中国意义上的,也是全人类意义上的。做中国崛起事业的出走者、叛逆者,作为中国人都不会是光荣的。今天小圈子里对那些反主流言行的欣赏和嘉奖都只能是泡沫。(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TOP

张家栋:操弄国际机制,美国“套路”很深
2018-03-02 00:49:0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举报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先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移民问题全球契约》制定进程。“四连退”不仅震惊国际社会,也在美国国内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如此,特朗普总统还威胁要退出伊朗核协议,要求修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否则就退出,还说要修改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另有消息称,美国还计划退出《中程导弹条约》。
但剧情也有反转。就在特朗普政府“一退再退”时,也时而传出一些美国可能重返的消息,美国政府之前就曾释放可有条件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的信号。最近,特朗普总统本人和财政部长又都放风,称如果条件合适,美国也可以考虑重新加入特朗普上任后最早退出的TPP。
很多人认为,过去一年多美国不负责任的行为,充分体现了特朗普的“任性”。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并不仅仅是特朗普个性的问题,而是美国选择性对待国际承诺的一种体现。说得更形象些,其实是美国对待国际组织或国际规则的“套路”。对自己不喜欢的国际承诺,美国通常有以下应对模式:
一是拒绝加入或签而不批。美国对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条约,要么不加入,要么即使签署也不批准。一战后的国际联盟,本来是美国自己提议建立的。但因最终的盟约中没有包括一些美国喜欢的内容,美国国会最终拒绝批准。这对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事实上有深刻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另一案例。美国曾积极参与起草,试图在议程等方面加以引导,但后来因部分条款不如意而拒绝签字。《公约》应美国等的要求修改后,美国虽签署但国会仍拒绝批准。这看起来像是美国行政与立法部门的矛盾所致,事实上却是美国人认为:这种签而不批的状态,既可使美国享受与《公约》有关的全部海洋权利,又不需要承担相应义务。
二是退出。退出是美国经常使用的一种措施。除了特朗普总统的“四连退”外,美国过去也曾退出过一些重要国际条约和机构。比如1984年,美国不满其文化控制权被发展中国家削弱,已退出过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5年,美国退出过国际法庭;1995年,退出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1年,退出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大会;2002年,退出反导条约;2002年,正式退出《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至于在某些情况下退出后再加入,也往往是在美国的一些要求或利益诉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发生。
三是另起炉灶,或以国内法来削弱国际承诺。再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例,为了对付《公约》中对美国不利的条款,美国转而寻求在《公约》之外构建独立的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管控体系。1980年,美国制定了《深海海底固体矿物资源法》,1982年、1984年又与一些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先后签订《关于深海海底多金属集合矿暂时安排的协定》《关于深海海底问题的临时谅解》,确保在发达国家内部形成有效的海底资源开发机制,从而能与《海洋法公约》相抗衡。为保障美国海军的霸权地位,美国于1979年抢在《公约》签订之前,制订了所谓“航海自由计划”。在双边领域,美国也经常使用这一手段。中美建交以后,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来对冲对中国的主权承诺。
四是单方面毁约。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在二战后主导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秩序,它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1971年夏天,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美国黄金的储备量已经不够其他国家兑换的需求量。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全世界宣布:美国政府不再进行美元和黄金的兑换。简单地说,美国对世界各国赖账了。1970年时,中国的GDP总量只有900亿美元左右,印度GDP总量只有600亿美元左右。仅仅在短期债务方面,美国就节约了多么庞大的开支、赖掉了一笔多么大的债务!“耍赖”的收益如此巨大,也难怪美国人抵挡不住诱惑。
美国之所以能在国际机制和规则面前如此“游刃有余”,首先当然是因为它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无人能及,这是它能任性和“耍赖”的前提。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它对自己主导建立的这套规则和秩序了如指掌,强大的实力基础赋予了它对这套规则的操控能力。
美国(the United States)不是联合国(the United Nations),我们没权利要求它为世界服务。虽然有些美国人长期声称自己服务于全人类,很多人也倾向于相信这一点,但事实是美国就是美国,“美国第一”是美国人、尤其是美国领导人的永恒原则。而美国人民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之上。以此为基础,再来看美国对待国际机制的态度,就不会有任何惊讶了。(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