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张允起:文明与宪法——比较视野中的明治前期立宪过程

张允起:文明与宪法——比较视野中的明治前期立宪过程 | 日本政治思想与发展史专题系列一
PKURCCP 2024-01-19 18:02 发表于北京
图片
点击上方,关注“北大政治学”微信订阅号



图片


编者按:近些年,日本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发展史成为了重要的研究主题,学界涌现出不少优秀论著、译著和文章。本专题系列将为大家推送代表性日本政治思想与制度史作品。首期我们将推送北京大学张允起老师的新著《维新与立宪:日本明治前期立宪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23年8月)。该书以日本明治前期立宪过程为研究对象,参考日文原始资料与相关研究成果,考察该时期有关政体、国政、国体的理论著述,讨论政府和民间的立宪构想、民选议院论争、主权与人权论争等关键问题。作者力求还原明治前期立宪过程的真实面目,究明该过程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反思所谓德国模式、英国模式等流行观点,并尝试提出“过程史学”概念。该书推介请参阅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公众号,详细内容请阅读原著。



文明与宪法:比较视野中的明治前期立宪过程



张允起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明治前期立宪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特殊意义,以往所谓“绝对主义”“表面的立宪制”“资产阶级改革”“近代主义”“大权主义”等标签,以及冲击—反应模式、近代化理论、德国模式等研究范式都不足以充分解释此一历史过程。有必要立足日本历史本身,深入发掘一手历史文献,摒弃先入为主的理论假说,在古今东西文明交汇处重新思考明治前期立宪过程及其意义。



图片


“明治法体制虽然是被移植法所触发,但实际上是被显在或潜在的固有法推进并创造的特有的法律秩序。作为其象征性的要素,首先是渗透到日本社会各个角落的彻底的身份阶层制和共同体原理,也就是横贯古代和中世的身份秩序与‘和’之精神的再编成。并且,给予其权威的是将神话正统化的天皇制,而将其作为国家理论正当化的是国体。”日本传统的身份秩序、共同体意识,以及近乎神话般的国体思想构成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明治前期立宪过程纷繁复杂,各种政治势力和思想因素纵横交错,相互竞争。保守与激进、传统与近代、东方与西方,各种思想和政治势力彼此共存,相互激荡。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学派、路径依赖、遗传共业、俱分进化……这些理论与学说无一不是先入为主,各取所需,自我证成。本书亦在所难免。稍有不同的是笔者坚持从史料出发,尽量避免人为的擅断臆测,力求深入历史语境,穿梭古今东西之间,再现历史真实过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故谓之“过程史学”。



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提出“以西洋文明为目的”,表明其“文明开化”认识的相对主义和时代特色:“‘文明开化’这个词也是相对的。如今若论世界之文明,以欧罗巴诸国以及美利坚合众国为最高之文明国,土耳其、日本等亚细亚诸国为半开化之国,而视非洲及澳大利亚等为野蛮之国。以此名称为世界通论,不仅西洋各国人民自诩为文明,彼之半开化、野蛮之人民亦自认此名称并非诬蔑,自安于半开化、野蛮之名,无有敢于夸耀本国情况以为胜于西洋诸国者。不但不这样想,而且稍识事理的人,对事理懂得越透彻,越能洞悉本国情况,越明了本国情况,也就越觉得西洋诸国不可及,忧患而悲哀,或欲学彼效此,或欲自强对抗,亚细亚诸国有识者终身之忧好似唯此一事。”作为大约一个半世纪前亲历明治初期变革的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这番关于文明、半开化、野蛮的论断,今天看来难免有其历史局限,福泽本人大概也意识到其中潜在的问题,从而话锋一转:“假如今后数千百年后,世界人民的智德大大进步,达到太平安乐之极致,再回顾现今西洋诸国之境况,也会为其可怜的野蛮而叹息。由此可见,文明没有止境,不可满足于现今的西洋诸国。”福泽反省以西洋文明为目的可能导致的弊端:“思想浅薄之人,看到近年情况与旧时有异,便名之为文明,我之文明既为外国交际所赐,其交际越频繁,社会文明就越进步,因而喜闻乐见。然其所谓文明,只是表面文章,本非吾辈所愿。纵使其文明颇为高尚,若于全国人民之间没有独立心,文明也不能为我国所用,不可称为日本之文明。”面对严酷的世界形势,为了维系人心,福泽认为:“国家的独立就是目的,国民的文明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福泽再次表明其生存论意义上的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世界观:“国体论之顽固虽然好似对民权极不便,但对确定当今的政治中心,维持行政之顺序极为便利;鼓吹民权之粗暴论调虽然好似对立君治国极为有害,但作为扫除人民卑屈旧习之手段却甚为便利。忠臣义士之论、耶稣圣教之说,以及儒家、佛家之学说,说愚即愚,说智即智,唯其所施,可以为愚,可以为智。即使那些暗杀攘夷之辈,虽说其行事可咎,但仔细解剖检查其人心事,必可鲜明看取一片报国之心。”从以上论述不难发现福泽谕吉文明论内在逻辑及其矛盾纠结之处。他虽然宣称以西洋文明为目的,但并非主张舍己从人,一味追随模仿西洋文明。他以极为冷峻的目光审视日本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对西方国家对外殖民带来的威胁感同身受,无奈而决然地提出以文明为手段、以国家独立为目的的命题。明治前期的立宪过程正是建立在这种文明论基础之上的,所谓国体与政体、民选议院论争、主权与人权论争都与此相关。



图片
福泽谕吉



明治前期的立宪过程一方面有来自西洋世界的冲击,另一方面又源自日本内部积存的社会、政治矛盾,复古与开国、维新与立宪,并驾齐驱,形成明治前期立宪过程中保守而非固陋、进取而非冒进的特有现象。这种重返三千年往昔古风,且同时开启崭新世界,以适应文明开化世界大势之心态,如果不考虑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只是着眼于历史逻辑,从藩政改革的扩大来看可谓巨变,但从全面革命来看则过于温和。维新变革的特性与内在于上述尊重“现在”逻辑的两面性紧密相关。以往学界大多认为《明治宪法》制定过程中曾面临英国模式还是德国模式的选择问题,结果是德国模式逐步得到青睐,英国模式遭到排斥,而《明治宪法》便是伊藤博文亲赴德国“西天取经”的产物。这种表面认识忽视了明治前期立宪过程的复杂性,不仅无益于对明治立宪过程的全面理解,反而形成一种学术上的盲点,非此即彼,远离历史真相。《明治宪法》中根深蒂固的国体思想在普鲁士宪法中是无法找到的。此种国体思想正是贯穿于明治立宪过程,并落实在《明治宪法》条文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日后有关《明治宪法》性质不同解释的症结所在。如不能对明治前期立宪过程中国体与政体、主权与人权等深层理论问题有透彻了解,就不可能对明治立宪过程和《明治宪法》精神有明确认识,也不能对《明治宪法》源于普鲁士宪法这种道听途说做出正确判断。



曾任太政官官吏、辞任后主办《东京电报》并创刊《日本》的陆羯南(1857-1907)在《近时宪法考》(1888-1889)一文中总结明治初期宪法渊源时否认单纯的模仿说,强调“世势民意”的作用:“日本近世宪法虽说本不完善,但寻绎其根源绝非御雇西洋人草案之翻版,亦非模仿西洋诸国法律条文装饰而成。盖适应当时世势民意,因其必要而制定发布者也。”在陆羯南看来,明治维新并非基于新思想的输入而蹈袭西洋学者意见的结果,而是出于改革幕政的现实需要:“复古大号令如其名称所示,未必出自新思想之输入,未必基于西洋学者之意见。正如十八世纪欧洲诸国民思慕古代希腊、罗马之遗风,摧毁当时恣意压制之特权,我维新之创业者无疑乃稽考日本古代王政之遗俗,感知幕政之通弊,出于实际上之必要而发此大号令也。”他认为明治维新并非西方冲击的直接结果,其创业者稽考日本古代王政遗俗,复古开新之举措与18世纪欧洲国民思慕希腊、罗马之遗风,摧毁专制特权之举措相类。陆羯南认为明治初期立法者对“泰西法律主义”与“支那道义主义”兼收并蓄,且能尊重“周孔之道”,秉持“三代之政”:“当时立法者非智识立法者而为道义立法者之故,虽感受泰西法律主义,但亦不失支那道义主义,彼等犹能尊重周孔之道。试看三代之政道排列于《大宝令》与《万法精理》之旁,曰亲亲,曰尊贤,此皆非世人所称道之三代之政乎?”他将作为维新第三宪法之《政体》视为周公、太公两圣人主义之折中:亲亲敬大臣为秩序主义之一端,尊贤尚功为自由主义之一端。这种认识与小野梓对本邦宪法渊源的追述异曲同工。



图片
陆羯南



不止国内宪法秩序,有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秩序,幕末明治前期的各种设想也并非单纯模仿西方的产物。如横井小楠基于“天地之大道”的“世界第一等仁义之国”、小野梓的“世界大合众政府论”、中村正直的“世界和平论”、中江兆民的“以道义为军备”的思想,以及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前后的“非战论”等等。明治十三年(1880)日本自由民权派代表性人物植木枝盛发表《无上政法论》,其中即有关于“论无上政法之方法及制度”的论述:“吾侪设立所谓宇内无上政法之大宗旨,既然欲救治宇内暴乱,改良世界陋态,以保护天下各国,使其得享安全,则其方法亦不得不力求归于此宗旨也。故其大要一言以蔽之,万国共议政府者视天下各国应当犹如天下各国视其各民,且不若专制政府将国家全域事物极力收揽中央,最大限度脱离干涉主义,以自主自由为主,且较之国家对一人民之干涉,其干涉更为轻小,最致力于宽舒政法,不妨碍各国之自主自由也。” 这里所谓“无上政法”“万国共议政府”云云,明显含有国际立宪主义的意味。



有英国学者基于公民权利视角批评近代日本没能理解西方立宪主义精神,缺乏自下而上的自由权利意识,没有形成国民“心灵上的宁静状态”:“西方宪政主义的精髓在于它是一套自下而上的理论,允许诸如代表公众意见的源于公民的权利促使政府活动遵循规则,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日本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欠缺这种自下而上的因素,以及由这一因素在欧洲宪政体制运作中产生的自由权利。这种自下而上的因素的核心在于,它关注个人的内心和品质:宁静、平稳、温和以及形成内心平安状态的镇定。”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强调公民自由权利的宪法观。与上述近代流行的宪法观不同,也有从宪法的整全理论对宪法本质的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法秩序,更确切地说,是国家生活的法秩序,国家在此生活中才具备其生活现实性,也即在国家的整合进程中。这一进程的意义是国家生活整体的持续性的重新构建,而宪法是关于这一进程的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从明治初期立宪过程和小野梓对本土宪法渊源的追述中,不难发现这种宪法观的影子。在这种意义上,幕末明治初期的“列藩会议”构想与“公议舆论”观念所体现的宪法观,与《宪法十七条》首尾强调的“以和为贵”“不可独断”具有内在的传承关系,也是古今东西立宪主义所一致认同的基本理念。这些源自东方世界的思想观念不仅起到吸纳融通欧美立宪思想制度的作用,也构成当时立宪政体论的精神内核,当为古今东西立宪精神殊途同归的最好例证。



“即使日本人不曾知晓权利的词语,他们也并非处于无权利状态。岂止如此,在继受西洋法以前,不仅不知道权利的词语,也不知道义务的词语。然而,即便没有使用权利义务的术语,原告被告也一定谋求实质上的是否分别,进行权利义务之争论。”以此而论,上述西方学者认为日本接受西方立宪主义只取其皮毛,而对其精髓并未领会,不理解宪法谋求社会“静稳”之根本目的,不能不说有失偏颇。19世纪英国学者戴雪论述法治的本质在于限制专断的权力与法律面前的平等。如果说法律面前平等的思想并非古代东西方世界所无,但毕竟是近代国民国家秩序下的产物,而限制专断权力的诉求,谋求“人和”的理想,无论东西,皆为古今圣王贤相、哲人君子共同追求的政治目标,其中所蕴含的立宪精神不可因年代久远而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宪政有着亘古不变的核心本质:它是对政府的法律限制;是对专政的反对;它的反面是专断,即恣意而非法律的统治。……真正的宪政,其最古老、最坚固、最持久的本质,仍然跟最初一样,是法律对政府的限制。‘宪法限制’(Constitutional limitations),即使不是宪政最重要的部分,也毫无疑问是其最古老的原则。”虽然明治初年成立的《政体》直接参考了汉译西学书《联邦志略》,但《五条御誓文》(1868)所楬橥的“公论”“上下一心”“官武一途”“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等观念思想,多是东方传统政治文化的产物,其意图不外实现千年前《宪法十七条》揭示的“以和为贵”“不可独断”“君民同治”的理想政治。对外开放与赓续传统互为表里,保守不失进取,进取不忘国本。



波考克在论述欧洲古代宪法与封建法的关系时提到“不可追忆性的概念鼓励人们编造关于遥远时代的神话”:“一种16 世纪的浪漫主义在被习惯观念支配的头脑中兴起了:他们的神话认为,他们的民族的法律,不仅源于传说与英雄时代,而且源于本民族原始的、无法言表的智慧— 这些智慧被表达在古老的习惯中,而这些习惯则优越于个别立法者单纯的自觉推理。”小野梓在《古事记》中对日本立宪精神和传统的发掘与追忆,与波考克所谓“新柏克式的基调”或历史法学派对民族精神和习惯的尊重相得益彰。虽然井上毅强调古今“宪法”之异,但其结论却与加藤弘之推崇的“公会”“与民共政”、岩仓具视倡导的“列藩之公议”、小野梓所谓“君民同治为我丰苇原中国之大法”等认识不谋而合。由此可以断言,幕末明治前期日本知识阶层对“宪法”内涵的理解并非只是被动的全盘西化,而是积极动员和、汉、洋各种知识资源,从自身传统和已有知识系统中摄取相关精神、观念和制度资源,力求深度理解立宪主义的内涵与功能。



至于其后因宪法制度设计本身的含混及漏洞(如“统帅权”问题、议会与内阁制度的设计等),天皇、议会、内阁、元老、藩阀、军部之间纵横捭阖,挟天皇之名以行专政之实,大权政治与立宪政治相互龃龉,藩阀政治、元老政治无法顺利过渡到政党政治,反而导致右翼与军部势力的崛起,以“昭和维新”为口号,背离立宪政治之常道。国体政治与武人专权合流,万世一系、八纮一宇、大东亚共荣圈、世界最终战争、近代超克……神话与狂想结盟,野心与无知联手,丰臣秀吉阴魂再现,大和民族与世界为敌。武人干政,权威架空,其无责任体系政治结构弊端尽显无遗,古代《宪法十七条》和幕末明治前期日本有识之士所谋求的“以和为贵”“不可独断”之立宪精神灰飞烟灭,癫狂政治误入歧途,祸国害民,殃及邻里。此种现象不独东方世界所独有,自诩参透绝对精神而以自由精神发展最后阶段傲视东方专制与停滞之黑格尔,也未曾梦见纳粹党魁独断专行远甚于以往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暴政。20世纪上半期日本与德国立宪政治之夭折,正是宪法功能丧失后,专断权力肆意妄为所导致的“非立宪”之失,东洋西洋,同为殷鉴!



本文节选自《维新与立宪:日本明治前期立宪史研究》,北大政治学(微信号:PKURCCP)为方便阅读,略去全部注释,并有删节和调整。





图片




文字编辑:耿   直

技术编辑:曹政杰

责任编辑:孙宏哲





友情推荐:






图片
政治学基础研究






















阅读 221

PKURCCP

写下你的留言

人划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