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临终四字箴言
黄大荣
宋代苏轼,被誉为千古诗文第一人。是散文、诗词、书法、美食大家。元代诗人、评论家元好问评价他: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记载,苏轼绝命诗,有两种说法:写作时间是它死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后的即兴之作:“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心如死灰,肉身任往;三地做官,由人评说。
另一说:文人皇帝宋徽宗即位后,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沿途官员、友人宴请不绝,苏轼染腹疾,于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苏轼信佛,号东坡居士;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有僧友维琳陪伴。绝笔诗即《答径山琳长老》:“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其中,“无身则无疾”,禅味十足,表达了他对于生老病死之苦的超脱境界。
宋人笔记载:苏轼弥留之际,僧友惟琳方丈凑近他的耳朵高声说:“端明宜勿忘。”(不要忘记去西天的大事)苏轼说:“西方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西方是有的,但此中不应用力。)榻前友人钱世雄不解其意,在旁大声说:“固先生平时履践,今此更须著力。(你平时信佛,现在更要用力啊。)苏轼声音已很微弱,他说:“著力即差。”语绝而逝。
著力即差,乃是这位大文豪、大智者留给世界的临终四字箴言。我以为,其哲学意味,极是深长。人的主观意识、意志、努力,相对于存在,都是渺小的,不足道的。著力过甚,则过犹不及,事与愿违。
2023.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