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固化与分化问题
黄大荣
阶级固化,是世界性的问题。这个课题,应该属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范畴。
这也是在民间人们关注和经常议论的事情。只是缺乏社会调查的数据支持,个人很难深入进行研究。
昨天与蔡德林君聊天,涉及到了它。然后,联想到平时的谈论,以及家族命运的事实,有了一些思索。我把思考的片段连缀起来,只能算是经验的某种归纳。
经验归纳,是逻辑学的一种论证方法。它逻辑上并不绝对可靠;拿顾准的话说,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概率的。因为归纳不可能穷举,而只要有一个例外,结论就会被推翻。因此,在科学研究中,方法论实际上复杂得多。大致是“归纳+演绎+逻辑+实验和思想实验+观察和验证”的综合运用。而这一传统科学方法,正在发生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走向复杂思维、AI思维。
1 先设定人的阶级地位上升与下降的几个考察内容。初步选定四项: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学识和能力;教养和精神生活。每项分上中下。如果这几个方面趋向于上等,视为地位上升;反之则是下降。
2 关于阶级固化和分化的讨论,古人就有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最为有名。君子,君之子也,泛指世袭贵族。民间更多是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清代,康雍乾之后,经济明显下滑,到了咸丰,洪杨之乱,政治上就衰落了。曹雪芹是百年贵族之家的第五代。从中看出,即使是在历史相对稳定、平顺的时期,王公贵族的地位也有自然下降、最后被解构的趋势。这似乎是历史宿命。
3 人是历史中人。在历史的动荡时期,所有人和所有家族的命运都会发生动荡和突变。战争,一个战士阵亡,对于一个家庭就是百分之百的毁灭性灾难。一个人被戴上五类分子帽子,家庭被毁,株连九族。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变千万家庭命运,并且直接影响几代人。因此,所谓阶级固化和分化,历史是决定性因素。这里说的历史主要是政治史。
4 封建社会,留下的唯一上升通道,是科举。占比90%的农民,奉行“耕读传家”,进,入仕做官;退,躬耕垄亩。对于中国社会,这一逼仄的通道,保留至今,科举变成了高考。中国家庭,为什么有重视孩子教育的传统,原因即在此。民间向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之说。
5 环顾四周,平民的亲戚朋友,第二代、第三代的阶级地位,上升或下降,都与上山下乡运动密切相关。市作协两届主席团成员,绝大多数是老三届知青。他们凭自身努力,取得了“中等地位”,是市直各个单位的业务“骨干”。于是出现了一个现象,他们的第二代都考取了985高校。而我原来所在工厂的同事的孩子们,很少这么幸运。倒不全是“穷人养娇子,富人养泡子”,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存在很大差别。工厂在远郊,没有什么像样的好学校。因此,我认为,孩子教育问题,占据第二位重要因素。教育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提到很高的重要程度。孔子被尊为主张教育平等的教育家,这是误解:这涉及对“有教无类”的理解。“教”字,在《论语》里是専对“民”使用的;从不对“人”使用。教,是训练“民”当兵打战的意思。不然,就不能理解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诸子百家中,唯一具有平民思想的是墨子。“外儒内法”推行2000多年后,中国文盲占比高达90%。受教育,一直是有钱有地位的阶级的独享权利。民国时期,才有了很少的照顾平民孩子读书的“义校”。
1980-1990年代出国留学热,出国是需要基础教育和家庭经济条件的。这也导致了分化。当然学成留在国外的,也是千差万别。原因复杂,不做讨论。
6 固化现象热议的对象,是“红色家族”。所谓红二代、红三代,享受了祖辈父辈的“血酬”(文化学者吴思提出的《血酬定律》)。但是看到,第三代就出现了分化,出现了离散性。第四代也许仍占有财富,吃喝不愁,但是,还能不能继续掌握权力和管控国家资本,已经很难预计了。还有官二代、官三代,不属于红色基因,命运的分化就更难预料了。不可否认,市场经济让平民孩子有了改变经济地位的可能,这是新的上升渠道。可以造就一批富裕阶层。但是,中产阶级占比仍然不到5%。像马云马化腾,当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就到头了。进入不了政治上层。
7 很多人为选举制迷惑。在西方,进入政界,进入主流社会,对于平民阶级,同样很难。所以,阶级固化问题,也是热门议题。在论及美国阶级固化时,国外学者多从经济、教育、税收等特权政策分析。其实,哪里都一样关涉这些方面。尽管美国对非洲裔考入大学有优惠政策,但是,非洲裔孩子所受的基础教育,条件很差。
8 我在这里,没有讨论具体的个人智商情商的离散性。谈到受教育,不能回避个人读书的禀赋。俗话说的,要看孩子有没有“书心愤”。很多家庭环境并不差,但孩子不想读书,读不进去。我周围同事和我的家族亲戚中就有顽皮逃学的孩子。若是加上家长的骄纵,孩子成年后,怕苦怕累,不愿去工作的、躺平的、啃老的,为数不少。我曾提醒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居然嫌我多事,一脸不高兴。一味溺爱,也会造成下一代上升的可能性丧失。
9 我读大一时,父亲去世。葬礼后,家族开会,给我做工作,劝我退学,到父亲单位顶职。母亲32元月薪,要供我和弟弟读书。我已经动摇了。唯有母亲不赞成,说,孩子父亲说了的,再苦也要让他把大学读完。每念及此,我就欲哭无泪。大学五年加上文革一年,我没有买过一件衣服,穿学校发的运动服(卫生衣)过冬,鞋子磨破了继续穿。不可思议的是,我连教材和绘图仪器也没有买。我两个孩子同时上大学是时间有4年,每月发薪,只够给他两寄去的生活费。我不得不放弃所谓“纯文学”,写通俗长篇挣钱。可见当家长的识见和价值取向,孩子自己的毅力也十分重要。
10 我国农村和城市平民的孩子,唯一的阶级地位上升渠道,就是高考。尽管应试教育弊端很多,但是,以分数录取,是当下仅剩的公平。英雄不问出身,天才无论贫富。我只希望,教育切实改革,从教材开始。从思政课退出开始。让我国青少年天才的青春不被耽误,能脱颖而出。
最后,我想到的,阶级固化既然与受教于相关,就与贫富差距相关。贫困家庭孩子因贫而不能上学读书,这是社会最大的痛点。国家不仅经济总量要上去,分配制度也亟待改革。第一块蛋糕要切大。不能把人分三六九等来实行分配。
社会阶级地位的上升下降,应该是有分化、有离散性的,即,概率的。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性(鲁迅称流变,见《学界的三魂》)越是充分的社会,越是有活力、创造力。这也是天赋人权的应有之义。
2024.5.9沙市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