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诗与时间之弧 ——《当代荆州诗百家》序

转发赘言:
0 r9 p' z$ g$ r0 v# ^: y8 U" ]9 \0 O- |4 \! ]) k# H) j
今天,吴利华给我送来了他主编的《当代荆州诗百家》,厚重的礼物。序言是我写的,有万余言。我看了一遍,几乎没有做任何改动,这令我吃惊,当然也高兴。审查近半年,我以为已经删改得面目全非了。就在同一时间,我的《自选集》交由北京某出版社出版,删去了15篇文章、6首诗、一部中篇小说,见含有“文革”“上帝”字样就全篇删去;保留的文章中间也删,接不上气他也不管。据吴利华说,这次出诗集,写文革的几首诗还是删除了。但我翻看了若干,按照北京标准,这本书恐怕根本不可能出版;我写的序言,里面的观点,也都不是主流,多有“碍语”,但系数保留了。不由得不对长江文艺出版社顿生敬意。因此,朋友们若出书,别在一棵树上吊死,东方不亮西方亮。还是有“良心编辑”与你惺惺相惜的。序言太长,您乐意就瞄一眼,不看也罢。
8 ~4 I4 M* t* H& |0 w/ \, N黄大荣  2020.7.19
- Z) i( y; J8 `/ M: k  i2 w
2 Z) A& P; @1 Y& O% c3 h# i7 K4 H+ U$ M! s

1 u- Z1 z2 w6 v4 z7 z: v! s: Z7 A/ R- ~1 h' ]: d
诗与时间之弧/ f1 u" o3 L% o! h6 y& A
——《当代荆州诗百家》序
  ~: P. m' \6 ?& j* P/ h4 U5 |( b9 K3 a# F4 k2 D
( t/ t8 L- R8 p; ^, D

3 L* I! e) m9 t4 n, A( k8 R黄大荣+ ]# g% L5 a$ r3 z0 i  A
5 Z+ Y9 z5 ^9 K* f7 d, g
' w, \' J+ Z* y9 s

0 @* a1 i, A! B- v* `' Q一     弧线: |: }  c& V& E" y0 j- _) m  i! }% f
! i8 \: O9 ]; s2 k3 l/ r
   ) U3 {# H* H7 ]9 n3 |4 Q. m

$ g: Y1 |( r$ y, R: g; B% ]4 t ) N$ _" d) R& g3 N8 J

+ d' h) y2 X$ s - h4 ?0 N* I8 I" w) j

% |2 r3 B# s3 O5 s, W少年顾城有一首成名作《弧线》:! V2 m1 G- v$ l7 r. m3 }' Q

" K* H( i  N3 F6 u# \) M1 H, S+ M
0 R, f4 P0 Q% Y3 i+ L/ o! D% R' ?, h' T2 O8 ~6 p; p8 [% P
鸟儿在疾风中
' ^% x$ M! V: q' @2 Y* g# N, c3 X  [2 O& Y- _
 迅速转向9 ?; h4 Z: Z/ \' k5 y
. ~) l" u2 _5 P: ~# I
 
7 i+ e% v1 F. m! K/ [1 ~, d
8 v# Z# m' G% s3 U2 x0 U" r& [8 b+ f少年去捡拾
; v6 t" p! J0 u9 k
! j- ~: F# I% U( z) K5 L5 z 一枚分币, T9 s7 J% h; S6 V6 I- Y" q

* q1 G, N% q/ F% g0 l 8 W% E2 ~( H2 L! `

$ F1 g; O: q9 C/ v葡藤因幻想
8 l3 y0 G; S7 Y4 a% A$ u! J& x; T% k6 G2 Y# ]# B
 而延伸的触丝
7 i& {1 x0 \0 K( _4 G% P  M5 s7 ^
  T# q4 B2 r& ~# [, \ 9 U( A( a. m$ ^- f1 a

2 v8 I: K2 p; ?& F海浪因退缩$ I! n- k6 V* D0 `

: D) a0 x$ w# e& g3 B# Y7 i 而耸起的背脊- F0 r$ n% ~+ N
) D5 \9 c( u+ V8 E5 j

  N9 H, z/ t# E- q) f
7 T( c, Z$ N5 X/ x那时,他还是弯腰捡拾硬币的孩子。姐弟俩复写纸印的蓝色诗稿,曾经寄达我的手上。那是撒传单撒来的。为了换取三元五元稿酬,填充饥饿的流浪生活。而后,他入伙一群最有才气青年的地下诗社,油印蓝色封面的《今天》。如潜射导弹升上空中,成为朦胧诗代表诗人。轰轰烈烈的恋爱。移民。乌托邦式的三角恋。而比这更轰动的是诗人之死,残酷到令人发指。他像一颗流星,划过一道璀璨一时之弧,坠入罪恶的黑暗。
" R: i0 R0 s9 s2 |# W/ Y$ ~1 @5 n! b% i, Z
这首诗,孩子般单纯,通透。象,透明得触手可及;意,透明得一丝不挂。却有着天才般的早熟,永恒的魅力: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诗与生命之弧。2 t* j7 J  ]9 d  z) z7 }
  v$ H: ^4 q# A4 H4 ]: Z. u
世上哪有直线?你在纸上画条直线,以为它直而已。在爱因斯坦那里,纸不是平面,直线不直。一维二维三维空间是弯曲的,时间是伸缩的,都是运动的函数。+ ^, s5 k8 K7 M5 e" \, u
. ]2 g  K# a4 |( Z1 T4 k
华吉人生轨迹的弧线,竟然长达二十多年。他带着仆仆风尘,从商界归来,探视旧友,依然揣着当年的童真和诗心。难得,却并不意外。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沙市报》写过一篇《文人下海》,我身边的文学青年,居然就一个个“失踪”了。竟然一语成谶。当时我也深感生活的平庸、乏味和无奈,也曾跃跃欲试,闯过海南,亲眼所见的大学生赶海潮的悲壮惨烈,吓得我退缩了。华吉年轻气盛,坎坎坷坷,百折不回,终于小有成就。他算是幸运儿么?我与他匆匆见面,他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这几十年阔别文学后的弧线。他视界开阔,思维缜密,一旦遭逢转折点上多重艰难的选择,他会对种种的可能性和风险条分缕析,清晰地预判。写诗,他在梦中;从商,他回到残酷的现实。以他魁梧的体魄和理性的头脑,不成功倒是辜负了上苍。而我也看到,我的更多的朋友和学生,跌跌撞撞,几起几落,至今还在与命运博弈,顽强地忍受着生存的困窘和生活的煎熬。这种顽强,源自诗心?生活板着面孔正告他们:冷漠的世界不相信眼泪。' n7 X8 y8 w8 V" d. E6 n
4 I# Z- z; ]6 O$ W
时间,对于个体的人就是生命。画过天空的弧线,不都是美丽的。而正是一道道生命之弧汇聚成的七彩之虹,与太阳交相辉映。
0 K( b1 J# Q! n
2 \4 n! F% W% I, s/ I《全球史》作者约翰·麦克尼尔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只因人性如此。唯有历史学家才说得出如此深刻的名言。“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只有一流艺术家文学家才能抵达同等高度。太阳何时初照人?汉服唐装旗袍,如今不过换了西装革履而已。一幕一幕的人性演出,永远没有落幕之日,让人泪湿青衫,唏嘘不已。7 S1 Y/ ~- A: n/ ?" [

+ Y& x- w: T$ y, n, L4 d) y, s华吉重拾旧梦的第一桩事,是怀旧,是归队,是“集合”已知的和早已经不知踪迹的当年那些激情的诗友,捡拾四十年来诗的弧线——林林总总雪泥鸿爪构成的人生轨迹。他充当了一名没有军衔的“将军”,编辑一部洋洋大观的《荆州百家诗选》,命我为之作序。面对厚厚一摞打印诗稿,凭他的心思,热忱,凭他艰难的寻觅、搜罗,年逾古稀的我竟也不好意思推却了。
+ \2 z* r# e  P
2 m- e! Q2 z3 X4 O6 y四十年沧桑巨变,早已物是人非。许多人杳如黄鹤,许多诗稿,尘封何处?他的搜求之难,可想而知。他又是如此心细,征询我的意见,荆州市中心城区之外各个县市区诗人,是否应该纳入选集。我自告奋勇,为他分担了这份任务。所幸身处信息时代,在微信群发出征稿消息后,很快得到各地作协主席的热心响应和相助。这部煌煌诗集,这才实至名归——遗珠之憾,在所以难免。在诗人排名顺序上,他也颇费斟酌。按年龄辈分?我以为,长幼有序,是传统礼数;以姓氏笔画或拼音字母为序,则属现代法理。他可能会采纳我的意见吧。《荆州百家诗选》书名副题《近40年荆州诗人作品选萃》,得益于著名诗词家龙榆生始于1930年编撰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启示,准确又大气。
' p2 M. P/ m" }: P5 r3 T1 ]
; r# I+ J% Y3 Q3 D我素来尊敬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人。古人云,立功立德立言。老杜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立言之事,乃千古之事。故略述一笔,以飨读者,以誌久远。
% {7 Q8 Y5 k: S$ B3 a) L; X+ r. C
2 l% }# L% S. }$ t5 i: f% b 5 O# L# n7 s: M7 _
/ E* Q( e$ Q3 y+ b
       二      烟云万象     A$ V! y! `3 E3 P; k; P7 I- H" q

# z  x0 E0 g8 O1 |' T ' w( N1 z$ V( C/ Q
( U( t1 y4 C- q0 d& X# @# y
综观这部诗集,正是烟云万象,蔚蔚大观。
6 Q( S% K4 ^# J" \+ ]( q9 c7 H. s  c7 M* u3 ^6 j7 `) J1 a7 m( ~
高柳坚守着独立人格和精神。他的多方面的现代性实验,从未停步,语言从欧化走向质朴,而思想的锋刃,依然是他诗歌里唯一幽微的寒光。他对语感和内在节律的把控,已然纯熟。文本自由空间的大胆留白,反而增大了诗的张力。“诗如其人”“风格即人”对他来说再恰切不过。
9 u& T& o7 K+ Y+ w6 p1 I. l' E& ], M: ~1 t4 M
杨章池在当代诗坛,以现代叙事诗独树一帜。他的小型叙事诗,注重细节捕捉、提炼和富有质感的画面刻画,当代在场感强烈,被誉为小镇方志的诗写者。而他往往能将远方深蕴其中。写法上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杨章池的诗,总是能在现实与虚拟的交互中找到生命的灵动与惊喜。他甚至还能在俗世的苍茫中运笔如神:“一切多么美好,我要向世界,再做一个鬼脸”……
+ K: L; w9 N* g
8 Q" o; ^# e; m7 Y2 S) `袁小平是我心目中的具有文学天赋的诗人和小说家,用生命书写的写者,为文学而生的人。特立独行的性格成就了他特立独行的小说和诗。他是那种单从文本就能分辨出作者的诗人。文字是他手里万变的魔方,结实,似轻还重,灵气逼人,个人化的发见和体验,俯拾即是。哲思的流露半遮半掩,就像摸准了审美最致命的那种分寸感。他用词险峻,既有刺痛感穿透力,又有飞花滚雪之妙。在底层人物、边缘人物刻画饱满圆润度上,少有人能出其右。
' c! Z3 @9 \; a9 K8 k0 X, q* v, c' O0 H& ], J6 P, J) E
舒和平历经生活的磨砺,诗歌创作进入成熟的阶段,诗风沉稳、老道,饱含岁月的沧桑与心灵的充盈。他在传统的清澈与现代的驳杂中,找到了独立个体完美的表达。3 x( [) L- R2 u% E+ [

4 s' B" m. x! f# n! R高柳曾把铁舟称作是“寻找生活秘密的诗人”,把他归为优秀的技术现实主义诗歌的典型代表。他说,铁舟一次次穿越形而下的污浊和形而上的迷雾,直接抵达现实与灵魂“最核心的部分”。铁舟是拥有整个乡村的城市诗人,他的诗来自心中的大地,他扎下了根,他写出了乡村的美好与沉沦,也写出了城市的诡异与忧伤……; A& Q/ N$ i3 r

$ U  J* N" k3 j: \4 T* H 陵少的诗,属于在场写作:题材多元、刚柔并蓄、收放自如,诗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所涵盖的信息量足以让人心生惊喜。他的诗有思考、有情怀,朴素的语言里,隐藏着技巧。尤为难得的是,那字里行间,暗藏王者气象——声东击西,顾左右而言它。当然,那不是谜团,更不是天书,凡入局之人,自可通幽。, g" W9 J% u" c+ A; x$ ]

. S  W6 p! t3 ^: k7 }- i6 r浮石随时能给我们带来柔情和生硬的美,一个在并不简单的混浊生活中浸润已久的人,他奢谈着爱情,且能写出少年的诗歌,这是他极大的荣耀,也是他隐蔽的忧伤。他的爱诚实、夸张,抑或在文字中玄虚得可疑。浮石是深谙隐喻之痛的诗人,他在隐喻中愈陷愈深,以至于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 O/ _; K; x2 Z! T. H' |
( N  V& [  F: Z  b  z$ [
诗人杨万安一直在默默地写着一些老道而沉着的诗歌。他深潜于命运的轮回,在喜悦和不安之中,他的姿势有点义无反顾:他抑或是在歌颂诡异的美德和快意的恩仇……
. a) V8 `* n! S9 Y
6 M* j* s* S- R' d 诗人高柳曾惊喜地发现罗利民这组力量的诗歌:“一块巨大的铁/浇上泪水/让它表面幽蓝内心纯白”;发现生命的孤绝与生生不息的玄机。罗利民的人和诗,都处在一种最好的“民间状态”,既在黑暗中,也在白夜里,他手擎勇敢的诗歌之光,并不企图照亮什么,只为守护自己的灵魂。
0 R+ F" ?" Z# J6 o/ G6 ~8 Y; J5 f8 z2 S" e7 [' `
汪剑平近年来诗写取得质的飞跃,处在爆发期。许多评家注意到他的诗的在场,忽视了他俯察与仰观的双向交融。贯注他的诗歌里的生命意识,十分强烈。在语言方面,他也有不少质朴的歌唱性的成功实验。
7 p! x& s/ R2 y  x% j( N8 l
8 S9 b" E& j  e( F+ e& O华吉的诗,同样以质朴见长,介于抒情与叙事之间,把在场有意识地向远方延伸。
$ w$ X# H/ L- M  ^: j3 k$ e/ _' D( b1 a0 G) M/ m! q# i
莲叶的小诗,有极简主义特色,专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写得轻盈,灵动,温情,让人过目难忘。她的诗句,信手拈来,就像采撷老屋后面的山花野草,然后含着微笑摇晃着给你看,分享她的赤诚的愉悦。
' r1 k9 Z4 y" Q* a! R& e8 P& Q" d% u, t7 g5 g
老诗人赵宗泉,是此地最早成名的诗家之一,当年主事《沙市报》副刊,栽培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他的近作,承传了他对具象物展开诗意联想的特殊能力和一贯风格,而岁月沧桑,平添了他的睿智和思想穿透力。
; Z( j* D/ ~! o& D$ q7 t
' Q: S8 x& Q* ]% {碧川经年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增强了他的历史感,他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人物,不乏独立识见。/ H8 r5 r: G; ~6 R% {

( v! O# C- k& z5 D. J+ U% Y" _钟静的诗作,一如他的真性情。他曾是风流倜傥的青春歌者。他忘不了穿草鞋走出松滋那天的漫天大雪,底层人低矮的生存,总会动情地呈现在他的笔端,把其实很遥远的镜头推成近景和特写。近来的诗写,拓宽了视界和题材领域,诗风也在有意识地向现代风格转变。浪漫与灵性仍在他身上弥漫,于是他不断咀嚼着岁月的苦涩苍茫。钟静有你们不懂的江湖,但今天他必须接受岁月风雨的洗礼。一个濒临险境、重回大地的诗人,他依然有历久弥新的英雄情怀,荡气回肠的儿女情长。% g0 n5 P+ P, ?* z7 o8 m

' D0 Z, p4 c9 l/ {6 ~$ p. t许铃琴的诗歌,第一印象就是清新、自然,不刻意追求诗写的高难度,不故意藏匿思想情感。这几年她尝试把唐风宋韵化进新诗,实验每有佳作。这也得益于她的勤奋读书,从古典文学获取滋养。她牵头组织的监利女子读书会,卓有成绩,名闻遐迩。
7 t! I3 Q  o5 o0 ?6 V6 m& m* m, D& H/ a7 P2 v: S
颜彦是九零后诗人,他的诗写明显带有当代先锋气息,注重意象的繁复重组、思路与韵律的自由跳脱。我欣赏的一点是,他没有生造词语和刻意媚俗弄巧,保持着诗写的纯净。2 F6 A% q8 R  W; h0 D& ^! ^& m

/ w; N; Z  ^$ L袁磊与颜彦同龄,诗风迥异。他的诗句,有着酣畅的叙事性,饱满丰盈,却也不乏从容和自己的节奏。文本呈现的较为直白的后面,跳动着个人情思。
+ d5 K' m  v, K  r1 b7 t
" o5 p8 P/ y; N" y) A" J! w萧萍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诗,明快活泼,转圜灵动,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别具一格的从心底流淌而出的诗句。须知,不事雕琢、一气呵成比精雕细琢要难得多好得多。
3 L3 K- A7 q1 g  E* k6 \% k- M6 J( r- U- x/ @3 n  u
懒懒的诗,风格独特,有如口语的即景白描,但她的口语是提炼过的规范语言,极尽平淡,极尽自然,而就在这朴实无华的诗写中,你能窥见她的诗心,她的敏锐和超验体验。读者面对她诗歌文本呈现的寂静,不自禁地浮想联翩,感受到一种神秘、折磨和不安。: Y- o% P. H% f( b4 t

, Q. n% I6 B- ^5 W; l& p/ U齐家银最近一组抒写亲情的叙事诗,获得诗友广泛认同和赞赏。得益于细节的提炼十分精当和简约,一个“绝”字了得。我们不必再怀疑,诗写的要诀,是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性的独特发现,是真情流露和质朴书写。
/ b; k& `: Y0 Z5 x" H# u) m- U0 v% t$ q: m8 B( U. E
此外,彭定旺,青山,任善炯,张俊,石华莉,等等诗人的作品,都颇具个人特色,在整部诗集中,光彩闪烁。
0 t- N) L. W1 _! w( R6 U0 M. n5 G3 Q
! v9 q8 r9 d- t4 d" t最后,我要特别提到从沙市走出去的两位诗人。
  b0 `  I; ]6 _- k( g) s- f' Z6 P6 E8 L/ b
刘洁岷教授,诗写与诗学兼工,是当代诗坛举足轻重的诗人和诗评家。依我之见,他的诗作,似应归入知识分子写作。诗意盎然的背后,是智慧,是学养,是书卷气。“刘洁岷多年来始终坚持并变革着他从容的诗歌,他在缓慢中的敏感与对技艺的“内修”使得他的诗歌语言处于一种高度克制状态,在一种繁杂、开阔的言说中往往给人以本质上有些纯净又有些模糊的印象,并将阅读者渐渐浓郁地笼罩起来——那种“平淡”的突出。这静悄悄的诗化过程,不仅是人性的智慧彰显,理性的神示,也不仅是诗人对突破语言自身桎梏的耐心和勇气,而首先是一种对事物的客观性极其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性的尊重,同时也是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把握与思维之中对语言、语义的模糊现象的深层认识。”(高柳)他的诗作,也是我个人偏爱的一类。0 |. ]8 i3 _) ]$ u8 x1 t

, W# f+ F# j3 c$ [+ p7 `& y- O还有一位已故老诗人郑定友。早在文革期间,郑老与我过从甚密。每有新作,我都能先睹为快。尽管他出版过好几部长诗,但我认为,他的代表性作品,乃是四句七言的新诗。不讲究平仄格律,由此获得更大自由,但这不是口语诗、打油诗,是完全意义上的吸纳了古典与民歌养分的新诗,写景写意,抒情叙事,诗味颇足。他善于运用传统的铺垫手法,在诗的末句易峰突起,出奇制胜,境界全开。有的则格调清奇。这位苦吟诗人在新诗民族化上面的探索,一望可知。这部诗集,留下他的几首遗作(可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是对这位前辈诗人最好的缅怀。
$ R9 Q8 M" w; Y: I7 N" }& q* Q, @
0 X5 r( p7 ?# K3 e四十年时光转瞬即逝。荆州诗人在这漫长的时间弧线,留下了多少仰天长啸?多少喜泪交迸、长歌当哭?这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生的屐痕,是心灵的背书;是成长成熟,也是渐渐老去……今天,我们终于有了一本厚重的书,一份献给自己也献给后辈子孙的馈赠。
: [+ m4 W$ s7 P# g, A7 {3 ]; F( w6 {" H3 w! B1 R
那么,有没有我稍感遗憾的地方呢?- G# d' T- t, V" d

6 ]7 k' ~/ j/ Z1 P8 N首先是遗珠之憾。这是任何编撰者永远逃不脱的魔咒。: _7 k' |1 ~# t$ E
8 z1 K' ?6 n. ~1 r9 \# g
也不必讳言,我很少读到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的作品。尽管我认为,为鲁迅不看重的艺术的“小摆设”也是很有存在价值的——它们也是太阳下七彩弧的组成部分,但毕竟感觉不够满足,还很想看到气象恢宏的大作品。当然这不单是指诗文本篇幅的大小。我说这番话,是因为我发现,在荆州小说家散文家当中,有完全相似的情形。荆州文学要更上层楼,亟待突破的瓶颈在哪儿?关于这一点,请允许我留待最后一节再说。% {: B2 M$ S8 H/ a* Q' N
4 C5 K2 _; G; s  Z6 a- T! N
4 v! O0 I0 n7 s. G2 L

; i# w1 q! j7 q0 G, i2 |9 }) O
. [1 E6 ~: p8 a7 u0 Z6 l. f) _
1 A2 E. Y. e) S+ U$ k3 N8 V          三   在场与远方, y+ z$ c& C% U6 o- _5 n! S

* Y: \3 \! |5 E: _. A8 ~$ |" l4 o/ } + S4 N: _( d4 l5 K5 n: j

0 [8 \  W, a1 Q7 k2 _1 R' }在场,近些年最流行的诗评话语之一。我充分理解它在当代诗坛的流行。这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型期。已经延宕百年,未来之路,仍如屈子的行吟,“路漫漫其修远兮”。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峙和剧烈冲撞,各种社会矛盾纠缠,胶着,焦灼与期许,无奈与奋斗,堕落与升华,权力与金钱与性,摩天大厦与棚户区,都市闪烁的LED与山村草棚的桐油灯盏,世界大品牌与边远孩子的衣衫褴褛……眼前所见,让诗人们辗转难以入眠。
/ q1 D- w/ U+ ^  }0 p/ T7 w# O
0 ~0 h6 G: F/ h, h- k( w在场,从哲学范畴来到了诗人们中间,乃至从民间话语进入主流话语。
5 z( W. Z1 U" m$ v1 Y' C% i1 U' x% S0 g% M' E& t# u
在场,就是鲁迅当年说的,直面社会,直面惨淡人生。
3 y3 N4 R/ E7 A2 K. y) a: K9 T' }0 e* _" D9 u* K4 L8 d0 [
诗人和小说家一样,有秉笔直书的情怀——而绝不像古代史官文化那样必须遵从“春秋笔法”(这里指的是其初衷:三讳言,不是语言技术)。艺术和历史,本来就不在一个“频道”。前者是经验+超验的,超验是其本质;后者是摒弃了超验的纯粹经验。这是本然的分野。
  n9 g9 O3 N( R' }. g4 O* T! J* F) W% }/ Q9 g3 {) w* Q
在场,在康德那里,是“自在物”,但到海德格尔那里,是“存在”。哲学上,存在是什么?是客观性或经验性,是万物,是自然,是上帝,是由不得人的“合理”。但在文学家那里,存在是对存在的质疑和叩问。胡风所谓文学的主观战斗精神,其实源自这里。那么人呢?人性“三元”——生物性+社会性+文化性,让它看似独立和超然于万物——主观性(意识、思维、语言)+客观性,成为了上帝的“杰作”,唯一能够质疑上帝存在本身的万物之灵长。这是一个伟大的悖论。上帝预设的悖论。以为上帝造人之后就撒手不管了么?人的意识和思维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至的么?大谬不然。——人的致命性弱点也就同时预埋伏了!/ U1 ~; l: V- r3 U5 `6 J: f, W% I

) B' {+ V- G9 F3 O4 L# \0 K, ~; E8 X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我最近做过一次演讲。文学艺术属于人:创造者是人,接受者也是人。人是中心。从艺术的起源看,它不是工具,是人内在的灵魂的需求,是人的主观精神的投射或外化。这就是美学和文学的“主体论”。
1 O+ p! F3 V6 b; ]8 m" Y! }& s2 m
中国古代即有智者,触摸到文学之真谛,唯其止于悟性,缺乏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传统。唐代僧虚中所说:“真诗之人,心合造化,言合万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为我用,合我晦明。”(《诗学指南》)晦明者,以一明一暗,借喻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全息,人的主体。十九世纪奥地利诗人里克尔的《我生命中的晦明时刻》写道:“我爱我生命中的晦明时刻/它们使我的知觉更加深沉/像批阅旧日信札/我发现我那平庸的生活已然逝去/已如传说一样久远、无形。”
9 }! R+ Y" R) G# w4 f
9 [5 ?  n+ X# a& r! }0 j诗人的内心浩瀚如海,犹如一个“黑体”,悉数吸纳外部世界的阳光,紧闭其内,在那里涌动,碰撞,发酵,孕育,遇有机缘巧合,便喷薄而出——诗,或其他发现。
# |2 v- K* W$ R9 U" H) ?( ~7 N' J) O# G) s- G' F
作为美和文学的创造者的诗人,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不是单纯地作出反应,而是加入了主观精神。更恰当地说,外部世界的所有信息,仅仅是资源,资源将为他所取,所用。于是诗人们有了所谓——理想,如荷尔德林说的“诗意的栖息”。那是逃离了“苛政猛于虎”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它仅仅存在于陶渊明的想象中,在彼岸,在——远方。- K5 A/ P, N3 j$ W& B$ y: C% P

0 H8 X$ d  O: M2 E6 Y; ?( p8 c把在场与远方说得最科学、最精准的,是诗人林贤治。他说,诗人,是“仆倒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的人。我曾用它做了汪剑平散文集序言的标题。
$ w' m0 u2 Q# J2 |( f
$ v: H! e  w% o5 [这句话,太重要了。不能不多说几句。我是在没有师友指导下,苦苦思索多年才明白的。拨亮心灯的竟是数学,是数学的极限和无穷性理论。是的,哲学与科学从来就有最亲近的血缘。
$ B/ _2 j# u( W- P- O: t/ x% Y0 B# P  t3 K6 S' N
乌托邦精神,由来已久。而乌托邦主义,大约兴起于轴心时代。乌托邦精神,不可能没有,也不能没有;乌托邦主义的“道德理想国”则在20世纪宣告了最后的坍塌。乌托邦精神,被限制在意识领域,艺术领域;乌托邦主义,则试图进入历史而被历史所抛弃。历史不是审美对象。历史没有剧本,没有导演,没有终极目标,没有终结。
, x7 o" B7 U% \# l1 r, N  O0 `# t' f/ X0 K
我常常提醒文学朋友,必读奥维尔的《1984》《动物庄园》,以获得对乌托邦主义的感性认识;必读哈耶克、波普尔、汉娜阿伦特,以获得对乌托邦主义在人间实行的灾难的理性认知。这很可能带来你的一场精神地震,和废墟上的重建。! U4 ^0 f# {4 d( A

& p* a4 @" b- I顺便指出,人们,尤其诗人们,极容易混淆自己的双重身份:歌者和历史(现实)中人。当你带着诗意栖居的精神乌托邦进入历史活动,就注定了你会有无尽的麻烦和懊丧。
! i* R1 I3 V$ M+ t8 e2 T* o3 {
6 z% X2 }  A. g7 H' A# ?) V) z3 w现在,我可以放心谈论与在场相辅相成的命题:诗与远方了。
( k. T# h+ H6 F2 k  c/ {/ `3 Q3 Q) a
2 g' x: q$ |2 y6 x$ ~3 I就艺术的本质而言,远方,不可或缺。
6 Q9 U& [8 m4 i* e, I9 ~$ Z; f( @  e* b  W
我为长江大学举办的《杨章池诗作研讨会》准备有书面发言。但我没有宣读。我发现我需要借此机会谈谈更重要的话题:诗人全方位的学养,尤其是思想操练。正好,我把相关部分留在这里。* _4 e9 E& a& Z5 b. v8 [

* r6 G2 P/ k, ]3 Y; d+ N) r- Z, R 远方在哪儿?
1 ~# V9 @# F# \7 D6 R: M$ E. r" I, P. i$ ]8 S
远方,在人性。不知道刘慈欣是否受到昆德拉的启示。他的思考的起点是人性,确凿无疑。但他的思考,远没有王十月深刻。大刘的思想,并没有走出“丛林”。王十月则接触到了终极命题:关于人与上帝的关系。即使是人与宇宙同在,人也不可能超越“上帝”。. W! \6 Z; v- ?# ^

! i0 p1 C  Y  ^+ U. Z人性,是管总的东西。是作家诗人毕生致力研究的课题。所有人文学者,思想家和政治家,概莫能外。有人指望智能时代靠生物基因工程改变、改造人性,这是痴人说梦。此岸世界不可能做彼岸世界上帝做的事情。& x# H  S: R8 _, C9 I" j* b1 @

9 y! J6 W/ z9 g3 O远方,在星空,在宇宙。看看全唐诗的压卷之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老杜的《赠卫八处士》,屈子的《天问》,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顿时豁然开朗。* E9 Z7 I$ g: r) P, c- s6 @, r* R4 `

) J4 }9 ~( O; L8 r) c6 |4 D远方,在四维空间的那个决定性变量——时间。生命由时间决定。生命是时间之弧。历史由时间决定。科学史思想史文明史,无一不由时间说了算。谁也没有时间伟大。1 l0 B, _2 M/ M; \
- v# T: ?7 G3 ]' r
远方,在人的内心世界。现代主义文学发现的这块“新大陆”,无比丰茂而神秘。其实,它是艺术的起源之地。人的精神存在,是人兽的分野。能唱者为歌,能颂者为谣。古歌谣几乎与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和岩画同时诞生。智人的大迁徙,源于信仰而不再是单纯的生存需要。人的最后的栖息地也在这里。; v+ R; g, g1 m4 A! b, A
; \4 s5 Q; y+ q: o- J) k
远方,在语言,在思想。最高的境界是哲思。它——远方,引领我们走到今天;走向未来,仍然靠远方的呼唤,远方的探路者。
  |/ A" T  o2 P! U* J
) X7 W& H3 j* S* r$ |/ ^8 r我们总在“黑森林”里穿行,从未知走向已知。然后,从已知再出发。
5 b  b( s/ K' `% R3 N- S3 ?
$ @8 Z. j) t8 V: q% [/ b* @远方来自经验与科学,生自大脑。自心底流出,流向诗的“织体”,诗的“乐句”,诗的“音符”。这时,诗人张开了翅膀;诗歌,境界全开。大悲悯,如黄钟大吕,撞击世人心弦,让更多人抬起头来,仰望星空,眺望远方。* f5 E5 `5 E/ X8 D! y1 h
- M; }  _$ n2 s. n. U; \9 M0 Q
原想举些实例的。序言已经够长了,还是留待读者自己去品鉴吧。诗无达诂,也可以避免我的先入之见的干预。
4 |# c. d. D2 ^* [) q$ [0 ?, d) `: w& [7 R2 T1 A* L7 Z

1 i- ]0 l. S4 e0 j
) |( w$ g8 Z8 p' o8 m% y! G  ?( l
' L, B" X! @# `- ~( A4 J
. G7 y. `. b  R) J0 G7 i! M3 R         四      新诗之辩+ Y8 C0 B/ c. R0 m: V. p0 ~7 F5 n: M
: [$ I7 r  V7 O, z7 z. V

5 R" B" [+ {2 \- ^
1 v+ r. e8 d" p特别有意义的是,今年,正好是中国新诗的100周年诞辰。
, ]9 `( ]6 \0 D/ p$ l7 n1 Z
0 U$ O& g9 K0 d3 V! j新诗源于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其思想和语言都是新锐的先锋的。很可惜,两位开山人,胡适缺乏文学天赋,郭沫若承接了李白的轻狂的一面。就此而论,新小说由鲁迅开山,幸运得多。三十年代,曾是诗歌的黄金时期。1940年代以降,新诗的探索仅限于形式之争,忽视了对诗本质的认识。个人性被庙堂文化取消,艺术本质被遮盖和倾覆。真正的诗歌活动一星半点残存于民间地下。文革结束,始得浮出水面。
1 G- {1 l' {( p% V$ H$ K1 G4 ]' K( v9 B+ C
新诗,又称作自由诗,相对格律诗言。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知识分子,没有人用白话写文章作诗的(古典小说倒有先例)。万事开头难。早期白话诗的幼稚情有可原。这不仅是文言与白话的语言之争。诗,从格律中解放,是质的变化,新诗从此获得了自由,获得了思想和精神恣意奔放的空间。诗歌的技巧或技术或手法的长足发展,成为可能。现代主义诗学主张、林林总总的现代诗歌流派,进入中国新诗,成为可能。
+ R0 ~2 X. P* Z; o
/ P+ x5 J; {0 G9 l新诗为有些人诟病,说它失去了韵律、节奏,失去了形式美和音乐美,是没有道理的文化保守主义。白话文运动和西洋诗歌翻译是新诗的两个来源。这就注定了他与传统诗歌的逆子二臣的关系。其实格律诗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他是音乐(曲牌)的附属物。唐代的近体和宋词,登峰造极。之后也就被解构了,元曲也是能唱的,但已经突破了字数长短的规定性限制,音律的规定性同时弱化。所以我们可以说,即便是“口水诗”,也有源头,是古已有之。运用白话,破除格律,这乃是新诗最积极的一面。
5 Q# ^" t: b$ x" t1 P  g7 I2 _
新诗,在路上。但是无可否认,它将发展自己的韵律节奏,自己的美。而这种美,不能靠复古走回头路。借鉴中国古典诗词美学的理论,大有裨益,但绝不能在形式上倒退,事实上,民族化的实践,从形式上的实验,民歌化、新格律,十四行诗,散文化,等等,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恰恰是丧失了自由诗的本质属性——自由:时空的自由,想象力自由,创新自由,吸纳新文学思想新文学理论的自由。几乎无法想象,五言律诗或七言绝句,能容纳现代文学精神和文学思想。
: |7 \$ c) e+ w' K* d# J6 V# D4 A7 \& [& D5 s" e+ t9 i
因此,以新诗在时下的种种不足或“奇葩”现象,责难新诗,否定新诗,甚至指责新诗的“群氓化”,方向是错误的。' y8 l. ]3 A( Z+ R5 ~$ N$ S

  F6 p, w, {2 N7 t新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这样热闹,这样活跃于民间,存在于自媒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自由。让我们看看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5 M; I* W/ j2 G; O5 i- k
6 P. Q8 z" T$ y* l. r/ G. d有关大雁塔$ a+ s+ Y8 S6 x+ f% L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7 Z6 z4 j4 {# P8 _. k2 g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z+ q5 b5 F2 O; I+ D
为了爬上去
$ i3 K$ E; [2 q; S0 ~做一次英雄
0 R- O- G7 b% ]/ l9 ~4 X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6 c9 H( s8 c! O4 f
或者更多
+ u, M, w3 S. a9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9 q2 I4 c* N- ~
那些发福的人们5 N- V. C0 Y6 v' ^! H+ Z6 ~
统统爬上去
3 Z& L8 S9 P9 \: q做一做英雄
" B+ y9 b9 k; p% W- b然后下来- r  N" \3 E* J2 r% F+ M+ L
走进这条大街
- {0 d4 F" A/ S, G5 l( O4 I转眼不见了! c5 U' L2 y/ n  w; \6 o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 @; _! Z' m0 {( `& m) O! N0 r/ Y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8 k* d( t1 E% I+ T* x: q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 u0 t' J0 R; Y$ H- h当代英雄  s8 N0 z+ k+ U- |# j% O
有关大雁塔
/ m3 k, h- T" r1 ~- I( t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 F2 d) b7 ]$ X# D3 b. O% ~7 f我们爬上去
  T0 b0 ~7 Q6 X  @  |看看四周的风景
  O3 j. l( _* f( K% A然后再下来1 f" V( s8 }* w# B7 E1 B. K

  }( {2 I  s5 d看看它的自由度。时间和空间。眼界和发现。对历史和英雄观的颠覆与解构。对富贵与精英的消解。对世俗人生回归的肯定。平白如话的、故作洒脱的文本背后的深刻和沉重。字里行间的历史时间和思想空间。这是格律诗能承担能容纳的么?
* f# K% l4 l1 v! M$ o: ?9 F1 l$ g+ \; u: P1 g3 m0 G
关于新诗的空间,我想到了可以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做点粗疏的类比。人的意识或语言,“能说的,可以说清楚;不能说的,不说。”在意识的一晦一明中,还存在大片模糊地带。其总和才是人的全息。维特根斯坦试图进入意识黑暗的溶洞,他的语言哲学,就是想找到从明通向晦的“入口”。现代新诗,字面上的文字,是明;字背后的文字,是晦。晦,就是新诗的空间。而入口就潜藏在诗人奇巧的种种暗示里。2 @2 x+ R9 ]8 _

+ \! m% R2 y6 h$ a我曾经在公安后现代语言诗学基地《湍流》的诗歌现场,分析过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里不妨重复一下。/ e4 c; e8 t  @4 y

. @+ B( L* |1 t. l# N7 U) c7 |后现代的精神,积极的一面,就是反现代主义的模式化。
0 }' J# I7 k2 h! H9 v% {% N1 f
2 @9 d1 \( U, C8 {4 u, q无论是思想,是艺术,是社会,总会在某一阶段显现出“成熟”,这就可能导致其固化、模式化,就可能停滞不前——自满和怠惰就像人性硬币的另一面。成熟的东西,就可能成为新“偶像”,而偶像的黄昏,是注定了的。7 ^2 M0 v$ q! h" ^" p6 O: d
2 J4 F& m9 f) ?  C$ }1 ]3 i1 X
首先,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叔本华、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学说(意志论和精神分析);后现代主义则更多地受到海德格尔、克尔凯戈支、萨特等人(存在主义和后存在主义)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并且与后结构主义有着共鸣。极简单的说法,现代主义就是结构,后现代主义就是解构。
: z$ V- N6 s5 S7 G" L, {+ z
3 l  @+ r5 s8 M% U$ x) M$ q. ~其次,现代主义在破坏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后,试图用一个假想的中心来替换,后现代主义则存心消灭这个中心,破坏现代主义精心建立起来的各种规则——现代主义仍然在建构——深入到内心世界心灵视界建构;而后现代主义基本上否定任何建构。甚至在有些后现代那里,非逻辑、无逻辑、反逻辑,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怀疑主义,占据上风。0 i% H" t2 d  g: D) V7 X9 c* W8 B
8 X" k# `$ x9 Q( e) {) o0 E! r
再次,在语言的革命上,现代主义致力于革新,后现代主义则要求更新(彻底的语言革命)。这种思潮,源于对抗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现代主义建构的绝望和失败——现代主义实在是太强大了、太坚不可摧了。其本质,同现代主义一样,是对人性的探寻和呵护。这是后现代人道的一面。比如后现代建筑,对工业时代的现代建筑以简洁为美的原则,提出质疑:现代主义用新的普遍性取代了民族性和个性,取消了文化的多元——因此,后现代在哲学上是多元论更是无限多元论。( F9 X0 ^) q$ q$ w# {5 O6 A
  A% i( d- `+ s/ {- [
可是,当多元论发展到无限多元时,规则(所有的,一切的规则)也就被取消了,变成另一种乌托邦。5 c2 p% v& f1 E# S2 v8 m

. l& `; i' A9 X7 {6 |从中看出——
) K. S7 s) S! F4 [+ R+ z% y6 g. C# f$ D6 L3 S# W8 \6 D
后现代还有包容性的一面。所以,他的积极意义在于:1. 基于自由和人道的对人性和个人性的呵护;2. 哲学思想上的多元论;3. 大众性和包容。
7 B! ~4 Y3 J1 a9 P2 P) m
7 l+ {; Q# P0 t+ O0 a, X& y" i$ o后现代的消极面则在于,蕴藏在上述积极面中的破坏性。当上述三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一个个都走向极端,则变成了:1.对社会性的有意无意地抹杀;2. 无限多元导致对规则的蔑视和否定——世界的规则性也就是世界的科学性,被否定掉了;3. 最危险的是,迁就和迎合大众审美趣味,非但不能提升人类的审美境界,反而会扼杀精英文化,导致对人类文化或文明在标准评判上的被一次性否决。
9 @5 L/ m/ B, P$ Y, N! \' n
$ I- @. @4 Y4 D* n" n# c" f4 C: @因此,我在这里提出两种后现代或者两种解构的观点。即,革新式的、渐进式的、温柔的后现代主义与革命式的、激进的、暴力的后现代主义。8 F+ H9 ]( U. Z0 Y
* x9 i$ f9 J+ n$ s" [
中国的现状,是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后现代提前介入了。这是所有文学艺术遭遇难题的症结或根源。显然,对新诗无限制的、粗暴的解构,是其遭诟病的根源。许多年轻诗人追逐后现代的盲目性,当然值得警戒。
2 b9 Y8 i" A8 ]+ E: E4 d/ x6 t1 L; V8 u* m# M: |' S/ [) n7 v7 n
而真正的病,是时代病。作家阎连科最近有一个演讲,谈到文学艺术的“苦咖啡”化。这是世界性现象。回到我在第一节末尾说的,就是,大作家大作品消失了。而“去苦难”、“去终极关怀”的犬儒化在全球文坛蔓延。作家诗人都在追逐一种小资写作、功利写作。我边看边想到了这么一段话,拿来作为本节的结束吧:# K0 |" G. t4 B" l4 d) l
) h5 U& V& `8 y2 Z7 u
题材上悄悄地告别大苦难,技术上从二十世纪往后撤退,小凄苦里再加点糖,给人性镀上一层微米级的黄金,从上至下,所有人(写者和看者)都习惯了苦咖啡,己然成瘾。当犬儒主义流行病人人染上,也就无所谓有犬儒的存在了。一个普遍麻木的文学社会,鲁迅已然消失,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博尔赫斯们正在消失;卡佛们春上们闪亮登场,他们同他们的读者一样钟爱苦咖啡,微微的甜,淡淡的苦。于是,一个不需要文学大师的时代和社会已经到来,乃至一个不需要文学的高度深度、大格局和大境界,只需要在午后阳光下来一杯苦咖啡的时代,普降地球。
, Z/ Z( M5 @* e
5 I- r. D" x; u& X再往后,苦咖啡将被酸奶取代,酸奶将被甜蜜素取代。
3 k$ _* ?5 e5 j( h
- f& l5 b* _! q6 @2 |  j$ G人类精神之死,将死于甜蜜素,而发病始于苦咖啡的普遍流行,再也没有谁想起和追究。! m! D7 w" K! |( s

7 C6 k+ O- e$ ], ~
+ R4 M6 P6 V* X, y; S+ D$ [
' K5 N; ^: J' i: ~6 v( {) H2 h           五     从传统走向未来& ?" C* i+ X( a, c2 ?

3 o2 n! `; X: t
" [+ d6 U& P* _! j1 b/ Q/ v
6 r1 t. X! ~, Y# b$ Q# J, h$ B; n荆州,曾经是文学的一片沃土。北有《诗经》,南有《离骚》。屈原诞生在这里(出生秭归说站不住脚)。今人理应流贯着楚国先民“风剽以悍,气锐以刚”( 扬雄《箴》)的血脉,深得《楚辞》“以瑰奇浩瀚之才,屬纵横艰大之运,因牢骚愁怨之感,发沈雄伟博之辞”(胡应麟《詩薮》)的神髓。出生江陵的唐代大诗人岑参,承接了楚文学传统,成为边塞诗代表诗人,荆州文学理应“千树万树梨花开”。公安三袁,一扫明末文坛颓靡之风,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袁宏道《叙小修诗》)的文学主张,这种纯粹个人化写作主张,触及到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理应为我们弘扬。
) ?3 B) @8 L2 A& I! `8 q
7 d4 R) s1 }- O千年文学血脉,何等令人骄傲和振奋。& g3 w% ]3 A: M( A
: }7 B, G# z9 w, E5 y6 _  e/ T
逝者如斯夫。历史回不去了。昔日的辉煌属于我们,又不再属于我们。: W) ~$ b& t; V
0 h" Z; ^2 s7 C7 ^3 ?0 L
无论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现代文化,都需要再反思、再扬弃、再重构。因为人类已经站到了“奇点”。2016年,因“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而命名为机器人元年。今年,因5G商用化而命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元年。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不是最后一次呢?很可能是。4 {* |( r9 B+ I" V! \( Y

* ^, }7 K, y& q接力棒是何等样的份量,扪心自问,惶惶然不可终日。而就在这个时刻,纷纷扰扰的世界,让我们不住地发问:身心何处安放?
& R) v3 J7 J: C+ c; z8 O! B7 r2 a2 V
诗人的理想主义精神还会起作用么?应当起作用。我想起俄罗斯文学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的名篇《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是的,只要有一线光明,一线希望,诗人们就应该诗心不死,一往无前。我们来不及多想,来不及彷徨,就要往前赶路了。
9 o1 }8 i% G0 V# w" }- e% G+ J4 `4 y
不过,需要警示世人,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行路要格外当心。世界上最怕两种疯子,战争疯子和科学狂人。后者是那些笃信“人是宇宙中心”的人,主张“人定胜天”的人。他们有科学野心,而现代资本虽然是中性的,但握有资本的大鳄们,出于人性的贪婪,会对异想天开的狂人狂想“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这是非常危险的,非常难以遏制的。挑战上帝的结果,是人类的自毁。就像阿西莫夫当年提出机器人三原则一样,理性在未来岁月的力量必须凸显。  b6 ^! J* c$ t, q

' F+ I+ ?; E) I我在去年《小说林》第一期写过一段作者寄语,献给本诗集作者和读者。
& P+ ^' p2 ?, P( W  g
3 y  L5 ]# K" ?9 Y5 d/ N: }智能时代正阔步君临我们这颗蓝色星球。其速度呈指数型。谁也无法阻挡。《奇点将临》所描述的情景,不是科幻而将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全新的人物、故事、细节、语言和思想,将覆盖过往的一切。文学不会消亡。纸质书刊将是贵族化的奢侈品。文学之树长青,只因它深植于浩瀚如大海的人的内心世界。860亿神经元和无数伸缩自如的突触构成的网络——大脑小宇宙,复杂如大宇宙。文学作为人类理性的呼唤、良知的见证,它同科学、哲学和宗教相互拥抱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迫切,这么重要。
$ p. w% |1 q; ^1 ~* h! L6 k* k- k/ N+ K1 Z5 V4 B, h5 W4 `& o& a
是为序。
4 i4 L) n8 d0 _3 |$ T$ B6 K9 u- m4 X9 H5 I& C* t) ~: }
                2019.6.1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