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嶺和 Bei Ling 一起0 f. }6 [/ F3 ~7 v, `- D
《鍾聞社社標》.png
& u( I$ b5 D2 P懷念今夏60歲的孟浪
+ d# `* f+ J" {% g @月亮!月亮!
4 I1 O: N4 M0 r. Y/ [ 孟浪) T4 V1 i4 ^( J1 H# ^) [ M) v
碩大的明月上升之時
8 ^" j# C0 l9 y& S$ Z8 x快意地擦一擦我的臉頰
) L) [) V( j# Z' g0 v僅僅這一次的輕輕妝點
# {( L$ \4 e2 X, C/ L% `我就好像永遠微醺著的4 u( K* s U/ N2 `& Y
兩層樓或更多層樓高的飛機馳掠% W( n4 j" {: p
在明月之上,還是明月之下5 V, Y5 V" V }9 m# ` |; K6 G% C
我被定格在那座位的黑影之中
( {8 N6 `* Q6 ?2 `7 Q; f8 I精心呼叫:月亮!月亮!
8 k# P; T( F3 W滿月漸漸滿了,溢出月光0 x. _2 O, w( R: ~% Z4 J% b
我用手接不住,接住的* M! R8 K- n* g' x! ?
是流瀉開來的、攏不起來的
$ A" X- D" Z" ?* A2 X, }我的目力——四散的四顧$ P5 x* @) Z& w7 B* s# e" W" s
影子人的激舞,影子人的, p& q8 e! o& J! }
高歌,影子人寫在我的身上% _# V' u. S8 C( p8 G
的神傷,鏤刻進我的心裡0 j7 E T6 K3 a0 x* f3 @
月亮也高傲地卸下她的全部影子. S/ X$ w6 K+ c6 W
滿月了無牽掛,滿月
8 E" Q9 `$ y6 `5 E$ f3 c: z9 d& @了無披掛,只有眾人的心思
0 @8 H0 D( q4 r' ]7 l! G攀住了她,本來有一萬倍的光芒迭加
0 z! M5 l# d. {# N5 }" n如今只有一個匍匐的人!一度高懸目光!; ^6 t5 ^( Z, `/ C& r; L0 j J
碩大的月亮已抵達頂端4 Z! h ~) G% _2 w: q
慢慢降了下來,我伸出手,仍然沒有3 y2 e2 p! y0 M& [
接住這枚胭脂,接住哪怕這枚影子的: [$ o+ _3 B* G3 S h7 e, Y0 b
強烈反光:滿月被不滿照亮!
( n3 P7 X* u1 O0 G6 b) O9 N3 y0 H 評論家世賓導讀
! h; B/ B: P8 v6 V 影子人的神傷$ f8 ~' d; J1 T* Z5 C8 E
影子人的神傷是曠古的神傷,也是時代的現實神傷。* z& ` K- h" r
月亮!月亮!碩大的明月,它高高在上,它無法超越,它給有限性的人製造了陰影。人無論怎麼自我肯定,無論他怎麼“激舞”、“高歌”,他都無法不黯然神傷。這神傷首先是曠古的神傷:“滿月了無牽掛,滿月了無披掛,只有眾人的心思攀住了她”,這月亮,是自然的月亮,是有道的月亮;作為有限性的人,所有的心思最終都只是在增加自己陰影的濃度。“我”無論怎麼用手接,也無法接住月光。從這個角度看,這是曠古的神傷。/ l0 g/ Z% o# Q$ i0 l
但這首詩怎麼看,又是一首對月亮不滿的詩歌。人本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發展,使人成為萬物的尺度;人的範疇擴大時,從社會角度說就是大眾,而高高在上的月亮只給地下製造了陰影,這影子人的神傷鏤刻進“我”的心,影子人的不滿就是“我”的不滿,就是對高高在上的月亮的不滿。這一層詩人並沒有直接說出,但這月亮使他微醺,他清楚月亮與他有著無法割捨的聯繫,但他作為影子人行列中的一員,他們的不滿已潛入了他的心,內化成他的生命姿態。
9 g9 o! R* T& ?, G! h* Z; S “滿月了無牽掛,滿月/了無披掛,只有眾人的心思/攀住了她,”如果兩者各自安好地存在,滿月仿佛只是自然完滿的存在物,但偏偏“眾人的心思”攀住了它,使人成為了影子人。這裡產生了社會關係學的問題,也是一個具有很高思考價值的哲學問題。因為眾人要去攀住那滿月,因為“我伸出手,仍然沒有/接住這枚胭脂,接住哪怕這枚影子的/強烈反光”,所以“滿月被不滿照亮”。滿月的亮是被“不滿”照亮的?這些隱晦的關係使這首詩有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地方。
9 J' `5 l7 n/ u7 q! y* T* n 讀這首詩時,的確讀出了心驚膽戰。在我們的生命裡,是否常常迷失於固有的關係裡而無法自拔?
% d. `) B J4 @ 轉自「好聽週末| 詩人線上」, N9 [! y, {- e7 n
中秋在烏來山寓獨對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