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与中华民族概念考释
黄大荣
一 关于中华
“中华”一词最早出现在经典文献中的具体实例,可以追溯到《尚书》和《诗经》以外的一些早期文献,但这些文献的具体成书时间和作者往往存在争议。根据现有研究,“中华”一词最早是以中国的概念出现在经典文献里的:
1. 《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在《礼记·王制》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出处,而“中国”有时也被解释为“中华”。作这样的等量齐观,曾被《晋书》认定。
2. 《左传》:《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在《左传》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中华”一词,但有类似的概念。例如,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中有:“中国而夷礼也,言可去也;夷而中国也,言可取也。”这里的“中国”同样可以理解为“中华”。
3. 《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在《国语·周语上》中有:“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里的“邦内”和“邦外”可以理解为“中国”或“中华”的概念。
4.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一部杂家著作。在《吕氏春秋·有始览》中有:“中国者,天下之中央也。”这里的“中国”也可以理解为“中华”。
如果要寻找“中华”一词最早出现的经典文献,目前较为可靠的可能是《后汉书》,但这并不排除更早的文献中可能有类似的概念表述。
在《后汉书·东夷传》中提到:“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其地东与朝鲜接,南与吴会为邻,北隔海与辽东相望,西则中华之地。”这里的“中华”指的是中原地区,即当时的汉朝统治中心地带。
需要注意的是,《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宋时期(约公元5世纪),由范晔等人编撰,记录了东汉时期的历史。因此,“中华”一词虽然在这部书中出现,但并不代表这是该词第一次被使用。实际上,这个词可能在口语或未被记录的文献中更早出现过。然而,从现有文献来看,《后汉书》中的记载是较早的关于“中华”一词使用的文献证据之一。
除了《后汉书》之外,还有一些早期文献中出现了“中华”一词,这些文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词汇在古代中国的使用情况。以下是几个例子:
1. 《三国志》:《三国志》是由西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所著,是一部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在这本书中也有“中华”的记载,例如在《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提到:“自高丽至沃沮,皆为郡县,同属中华。”
2. 《晋书》:《晋书》是唐朝房玄龄等人编撰的一部官方史书,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东晋灭亡为止的历史。在《晋书》中也多次出现了“中华”一词,如《晋书·地理志上》中说:“中华者,中国也。”
这也是人们把早于中华概念的中国理解为中华的由来之一。
3. 《文心雕龙》: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由南朝梁代的刘勰撰写。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也曾使用“中华”一词,如在《宗经》篇中提到:“夫中华之文,所以为美,以其有德也。”
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中华”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还展示了它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的重要性。尽管这些文献中的“中华”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们都指向了以中原为中心的文化认同和地域概念。
“中华”一词作为指代中国或汉族文化的词汇,其确切的最早使用时间难以确定,因为它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中华”这个称号背后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演变。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故事和背景,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中华”称号的由来和发展:
1. 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
周朝的“中国”概念:周朝时期,周天子被视为天下共主,其所辖之地被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这一概念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反映了周人对自己文化优越性的认识。
《尚书》中的“中国”:《尚书·梓材》篇提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里“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是周朝统治的核心区域。
2. 华夏民族的形成
华夏族的融合:华夏族是古代中原地区多个部落联盟逐渐融合而成的。《左传》中记载,黄帝和炎帝是华夏族的始祖,他们通过征战和联姻,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共同体。
《礼记》中的“华夏”:《礼记·曲礼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里强调了华夏族在礼仪和文化上的优越性。
3. 民族意识的觉醒
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寻求救国之道。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提出“保种保教”的主张,强调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复兴。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期间提出了“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进一步强化了“中华”作为民族认同的符号。
4. 国家名称的演变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中华”作为国名的一部分,标志着一个新的国家和民族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一步巩固了“中华”作为国家名称的重要地位。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5. 文化传承与创新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出的“仁爱”、“礼义”等理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在“中华”这个称号中得到了体现,强调了文化和道德的重要性。尽管作为政治哲学,儒家是典型的“道德理性国”即乌托邦,但作为民族的文化认同,儒家起到了凝聚作用。儒家的某些概念,将可能“旧瓶装新酒”被彻底改造后留用。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进入21世纪,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不仅代表了中国的过去,也承载着14亿人民未来的希望。
我认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最好取渐进方式;大概率也就是渐进方式。如果发生激变,大概率是进入AI智能社会,与西方世界先后发生。那将是人类社会的一场史无前例的范式革命。
二 关于中华民族
"中华"这个称号是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用来指代中国及其文化的概念。"中"在古代汉语中有中心、中间的意思,而"华"则有美丽、文明的含义。因此,“中华”可以理解为“位于中央的美丽国度”或“中央的文明”。
古代的“中国”概念早于中华概念出现:早在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就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故称其为“中国”。这一概念在《诗经》、《左传》等古籍中都有体现。
随着历史的进展,“华夏”成为汉族的自称,而“中华”则更多地被用来形容整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虽然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但它们被广泛使用并赋予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是在近现代以后的事情。
近现代的演变和民族意识的觉醒: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国内社会变革的需求,中国人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中华”一词在此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团结全体中国人、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旗帜。
国家名称的变化: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第一次正式将“中华”作为国名的一部分。此后,“中华”一词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代表全体中国人共同家园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概念作为国家名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概念,它包含了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华民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中国境内分布着众多原始部落。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比如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联合,这被认为是汉族的起源之一。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炎帝则被认为是农业文明的先驱。
多元文化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战争,这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以及后来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入主中原,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民族在进入中原后,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了深度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现代国家构建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正式确认了56个民族为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这一确认不仅基于历史上的民族分布和文化特点,也体现了国家对于民族平等和团结的重视。通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中国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确切提出者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普遍认为梁启超在其著作中较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贡献非常显著。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来强调中国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应对当时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梁启超认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必须加强民族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的概念并非完全由梁启超首创。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华夏”、“诸夏”等概念来指代中原地区的文化共同体。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探讨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以抵御外来侵略。因此,“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梁启超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推动者。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史上确实有多位重要的学者和政治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或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人物及其贡献:
1.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在其政治理念中强调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性。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即汉、满、蒙、回、藏五个主要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国。这一理念强调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平等和团结,为后来的“中华民族”概念奠定了基础。
2.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国学大师和革命家。他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著作中,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强调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共同性,主张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3. 杨度
杨度(1875-1931)是清末民初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他在《金铁主义》等著作中,提出了“金铁主义”,强调了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结合,主张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4. 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调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
5.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是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他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和共同命运。
6. 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强调了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为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这些学者和政治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共同推动了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上的创新,更在于实践中的应用,为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恩格斯预言,阶级、政党、国家终将消亡。这可能是很遥远的事情,但哲学上是成立的,因为万物皆有“成住坏空”的过程,有生就有死。我们创造的概念将由我们终结。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聪明,坚韧,勤劳,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正在创造先进的现代文明。同时,与世界上许多伟大民族一样,饱受苦难。苦难还在这个地球上延续。我们还行走在无边的黑暗森林中,不知道前方会遇到什么苦难和麻烦。但我们只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询问,一边思索,一边呼吁。
我们在黑暗中呐喊着前行。不仅是为着给自己壮胆,而是呼唤同伴们的理性,警惕我们当中的疯子和无耻之徒。
好在,一个我们完全无知、完全无法预言的时代即将开启。这是人类的一次最大的机遇,也是最后的机遇。
2024.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