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论语》拓展阅读推荐 |《论语》专题系列三

《论语》拓展阅读推荐 |《论语》专题系列三

点击上方,关注“北大政治学”微信订阅号








编者按:本期将为读者们推送数本与孔子及《论语》相关的学术研究。这些研究或涉及对《论语》的考据,或阐述了学者对于《论语》的理解,或分析了孔子的文化渊源,或从更为宏观的思想脉络去理解孔子和《论语》,或涉及西方学界对孔子思想的认知。希望感兴趣的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孔子和《论语》有更深入的思考。





《论语》拓展阅读推荐


一、杨义:《论语还原》



图片


《论语还原》这部百万余言的学术巨著,采用实证古典学的研究方法,对《论语》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全书由内编、外编和年谱编三部分构成:“内编”部分通过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三重研究路径,揭示了《论语》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约五十年间的三次编纂过程,并详细剖析了每次编纂在文本中留下的生命印记。“外编”部分致力于知识考古学的探索,将《论语》与儒家“五经”、传世文献及出土简帛资料相互参证,系统梳理了孔子及其弟子传承经典的特色与脉络。“年谱编”部分运用历史编年学方法,结合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对公元前552年至公元190年间的重要历史节点进行细致考证。该编不仅整合了大量散佚的文献材料,更对孔子生平事迹及《论语》的编纂、传播直至定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了逐年逐时段的排比分析,最终构建出一幅立体呈现孔子思想与《论语》演变历程的文化图谱。



二、钱穆:《论语新解》



图片


钱穆的《论语新解》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论语》注释著作,旨在以平实晓畅的语言阐释经典,既承续传统注疏之长,又融入现代学术视角。全书以朱熹《论语集注》为根基,同时广泛参酌汉唐注疏及清代考据成果,并结合作者深厚的史学素养,力求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以平实晓畅的语言阐释《论语》精义。在内容上,钱穆注重还原《论语》的历史语境,强调从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儒家思想体系出发理解文本,避免穿凿附会。他特别关注孔子的教育理念与人格精神,强调《论语》的实践性,着重阐释“仁”“礼”“学”等核心概念的实践意义。此外,他对历代注解的异同多有辨析,既肯定朱熹的理学诠释,又指出其可能存在的过度发挥,力求呈现《论语》的本真面貌。《论语新解》既适合学者研究参考,也便于普通读者理解《论语》大意,体现了钱穆“贯通古今,融会新旧”的学术风格。该书至今仍是研读《论语》的重要入门著作之一,影响深远。



三、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



图片


王恩来的《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讨孔子人性论及其思想体系的学术专著。该书以“人性”为核心线索,系统考察了孔子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道德修养与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旨在揭示儒家学说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追求。全书首先从《论语》文本出发,梳理孔子关于“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分析其既承认普遍人性,又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的辩证思想。作者着重阐释了“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不仅是一种道德原则,更是人性内在的崇高境界,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想化建构。在此基础上,著作深入探讨了孔子以“仁”为基点展开的伦理体系,包括“礼”的规范作用、“忠恕”之道的实践意义,以及“君子”人格的培养路径。书中特别关注孔子思想中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性,指出其人性论不仅关注个体的道德完善,更着眼于理想社会秩序的建立。此外,作者还将孔子的人性思想置于春秋末期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分析其对社会变革的回应,并与后世儒家(如孟子、荀子)的人性论进行比较,凸显孔子思想的原创性与深刻性。全书论证严谨,既有文本细读,又有理论提升,为理解孔子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思想启发性的研究著作。



四、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



图片


《孔子与中国之道》是一部系统探讨孔子思想与中国文化内在关联的学术著作。该书以恢弘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深入剖析了孔子思想如何奠定中华文明的精神根基,并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全书首先立足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背景,揭示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作者通过细读《论语》等经典文本,系统阐释了“仁”“礼”“中庸”等核心概念的思想内涵,着重分析了孔子如何将传统的礼乐文化提升为普遍的道德哲学。书中特别强调,孔子通过对“君子之道”的建构,不仅确立了个体的道德理想,更规划了社会伦理秩序的基本框架。本书既立足传统文本的严谨考据,又具备全球文明的比较视野;既还原历史语境,又观照现代价值。作者巧妙地将孔子思想置于轴心时代的世界文明背景下考察,既凸显其与西方哲学传统的差异,也揭示其作为普世伦理的现代价值。作者深入探讨了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逻辑,指出这种由个人推及家国的思维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理念。尤为重要的是,本书没有停留在对孔子思想的静态描述,而是动态地考察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历代思想家对孔子学说的诠释与发展,展现了儒家传统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全书既注重学术严谨性,又关注现实意义,为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五、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



图片


《通过孔子而思》是美国著名汉学家郝大维(David L. Hall)与安乐哲(Roger T. Ames)合著的经典哲学著作,代表了西方学者对孔子思想最具创造性的解读之一。这部经典力作彻底颠覆了西方学界对孔子思想的传统认知,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哲学智慧的全新窗口。该书突破传统汉学研究范式,以过程哲学和实用主义为方法论,对《论语》进行了全新的哲学诠释。作者首先批判了西方学界长期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范畴体系解读孔子思想的误区,提出必须建立“情境化”的诠释策略。全书创造性地区分了“理性秩序”与“审美秩序”,指出孔子思想代表了一种以“礼”为表现形式的审美秩序,这种秩序强调具体情境中的适当性(propriety),而非抽象普遍原则。本书着重阐释了孔子思想中“仁”的动态过程性、“礼”的创造性转化功能,以及“学”的社群性特征。作者特别强调,孔子哲学中的“自我”不是孤立个体,而是在关系网络中不断建构的“焦点——场域”式存在。这种解读颠覆了西方个人主义的预设,展现了中国思想中独特的关联性思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将孔子思想从“道德说教”的传统形象中解放出来,还原其作为完整哲学体系的思想深度。通过比较哲学视角,作者展示了孔子思想对解决现代性困境的独特价值,为跨文化哲学对话开辟了新路径。这部著作不仅对汉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的东方思想资源。





图片




文字编辑:陈   川

技术编辑:曹政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