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詩詞鑒賞
% S7 j, }( d( j* k* f6 }3 m( c& o& ~( H' c7 U7 j4 C3 T
趙明宇
2 q% C% O | x- S! h6 P. Z$ S, q$ f& C/ v
n7 ?/ F+ ?: r* U% {5 _9 {! p2 E4 b$ E* |/ O
孫中山作為職業革命家、共和國的開國領袖,不以詩名,亦不刻意為詩。他無意做詩人,1897年曾對日本友人宮畸寅藏說:“弟不能為詩,蓋無風流天性也。”然而,此後的革命生涯中,他還是不時有詩問世,平生所作詩詞,存世者不過數首,但可見其精神境界和藝術才情。
) ^- s0 Z( v; {, _) x. P2 A1899年秋,孫中山作七言絕句《詠志》:' q: q. I2 P# f/ P3 P
- V- v* Q0 @7 W' i9 x9 b
萬象陰霾掃不開,紅羊劫運日相催。
& n3 W( g8 \: W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6 G2 Q3 \1 ~+ o* ]! F6 l
: }* `$ e$ P9 G5 |1 N該詩曾用作革命組織的動員口號和聯絡語,又稱革命歌、起義歌。全詩多用口語,淺顯易懂,極具鼓動性。惟“紅羊”一句借用典故﹕南宋理宗時,有一位算命先生柴望上書提請朝廷注意,每逢丙午、丁未年,國家必有禍患。以天干“丙”“丁”和地支“午”在陰陽五行裏都屬火,為紅色,而“未”這個地支在生肖上是羊,每六十年出現一次的“丙午丁未之厄”後被稱為“紅羊劫”。宋人最慘痛的記憶“靖康之恥”就發生在丙午年(1126年),今人所謂十年浩劫也始於丙午年(1966年)。' m3 j6 N9 V7 n' P
& ], `9 A5 S* V; ^- i6 ]
《挽劉道一》:: d" \+ n9 w" ^* _0 b n# }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
2 q* |1 V2 T& ? Z$ _5 [& s) G, l( n. f尚餘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
3 F1 p+ S1 J7 N4 o8 c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
0 \1 }. Z# C9 G! ~ |$ P( i2 a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 R: Q( o5 u, y" h- y7 {4 X
4 f$ p( x4 l; H: S5 T! V1906年劉道一從日本回國,到家鄉湖南從事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年底,醴萍瀏武裝起義爆發,劉道一負責聯絡同盟會東京總部。次年1月被捕,就義於長沙,年僅二十二歲。作為同盟會成立後第一次武裝起義犧牲的第一位會員,劉道一受到同盟會總部的隆重追悼,孫中山、黃興悲痛難抑,競賦挽詩。孫中山此篇作於1907年2月3日,辭正調永,情真意摯,氣魄恢弘,境界遠大,實為彪炳史冊之作。
/ k! q$ T' ?8 ~1907年3月4日,孫中山被日本當局驅逐出境前,會晤唐群英,贈五言絕句一首作別:
( q3 d% K3 L; B- `此去浪滔天,應知身在船。
5 v1 @& o: Q4 m6 t若還瀟湘日,為我問陳癲。5 D, E4 Q' k6 i& d- B, P
, k) i+ `- T) T7 |8 o" Y/ i5 l此詩前兩句抒寫有國難投的悲憤,後兩句囑託革命工作。唐群英(1871~1937),湖南衡山人,1904年秋與秋瑾相約東渡扶桑,尋求救國之道,為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陳癲,即陳樹人,先期回國的同盟會會員。
, A6 w1 v, G) Z2 [0 P3 p; T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孫中山親臨戰場,向清軍開炮。失利後率軍退入安南(今越南),在馬背上吟成了一首七絕:% @. y& `! t, F# D+ z5 \( q
0 u, O O4 S! U* e& {
鹹來意氣不論功,魂夢忽驚征馬中。) i* ]# z; ^. K- S2 j0 {
漠漠東南雲萬疊,鐵鞭叱吒厲天風。+ ]1 F0 m7 T1 _" P$ ^- |
9 g4 t+ E4 n- h) j, z6 a% }7 @
其字裏行間,洋溢著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
7 k# i! ?$ d* V: g2 { / E% H n- y( ^) c9 l( t. Z
1917年,孫中山有詩《祝童潔泉七十壽》:
" D, N! M- `# j* I3 h% {2 L
7 O0 p; y, z) F o9 i% N階前雙鳳戾天飛,覽揆年華屆古稀。. o" u0 R+ P! U U! h" |6 Q- \
治國安民兒輩事,博施濟眾我公徽。" T l) l" {, g
玉槐花照瑤觥燕,竇桂香凝彩舞衣。0 \+ _: D6 r2 T0 f. C
所欲從心皆絜矩,蘭孫繞膝慶祥暉。
9 w7 {& R6 k. T 0 y$ h- J* x0 N g4 A" j
此詩以人情味見長,展示了作者精神世界的另一面。詩中用典嫺熟妥帖,如“戾天飛”一語出自《詩﹒小雅﹒四月》“翰飛戾天”,“覽揆”代指生辰,出於屈原《離騷》“皇覽揆余於初度兮”,“竇桂香”嘗見於南宋詩人李昴英《秋試已近用韻勉兒輩》“歲當酉戌吾家旺,月府先教竇桂香”,尾聯“所欲從心皆絜矩”一句則化用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l0 O8 d- n3 {7 D/ R9 n/ f ; z. a" W! Q& Q; w
國父填的《虞美人•為謝逸橋詩鈔題詞》:
4 a6 b. T- C; R% k+ O + ~$ p( y3 f# _$ e
吉光片羽珍同璧,瀟灑追秦七。; W8 x5 s W7 H- d! ~' ?
好詩讀到謝先生,另有一番天籟任縱橫。
; t& M3 I& A* Q# [3 a7 m五陵待客賒豪興,揮金為革命。
; h$ }& |( W" B9 f8 h- X' N憑君紐帶作橋樑,輸送僑胞熱血慨而慷。
/ Y) i0 P% }# X* _+ y, [, j# ^& p 4 {8 s+ q5 S: K9 P7 h" f0 }
1918年5月20日,因不滿桂系軍閥的排擠,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數日後,自廣州往梅縣,住鬆口銅琶村謝逸橋家,讀其詩詞集有感,遂填此詞,盛讚謝逸橋的詩歌品質和他對革命的無私支持。謝逸橋(1874~1926),華僑鉅賈,同盟會員。秦七,即北宋詞人秦少游,其詞清新婉麗,蘇軾謂之有屈、宋之才,王安石稱其有鮑、謝之致。五陵,舊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
1 L4 S: @. y6 |0 m( [" k1920年10月,曾在護國軍韶關之役中以神奇炮火扭轉戰局,後升任滇軍第六旅旅長的魯子材(字梓楠)犧牲于重慶,孫中山再題挽詩以表彰英烈,其《魯旅長梓楠像贊》雲:
3 _, ~) J/ o( }. C% M) ?智戰嶺海,夙耳英聲。, B- c/ l. X, S$ ]3 @# z* J
桓桓心傑,卜為國禎。
& S, W/ Q8 x A: ^2 W$ o* C. F/ L轉鬥入蜀,戈返陽精。
3 Z; z- o: o& G1 E1 X0 U5 d- S沙場灑血,錦水鳴鳴。
; v/ n. r" s2 i" J3 x緬茲遺像,宜炳丹青。" U2 g, M) G. k2 ~: m
6 f( L3 g: q" C8 U
孫並題書挽聯曰:1 H4 K2 {" e9 _( S$ D& J8 ^3 O
* ^7 I$ W5 C7 F, X2 O為國惜英忠搗龍事遠烝民苦,
+ X* f) i5 g* @% g瓣香嗟萬里化鶴魂歸蜀道難。. y/ I; s5 w7 B) a
8 _. X# Y4 G2 W- y: M2 \孫先生還有詩贈《贈陳樹人》詩曰﹕3 u9 n: q6 W- W* `% y: p
/ g; }: _9 |- ?
史臣重朱家,君乃隱於酒。4 {( a- I6 m/ ~8 }
時事尚縱橫,雄心寧復有?
" v; A5 p' J; c9 H% u
9 Q8 P6 i( q! M& Q3 L% u' }此詩系孫中山晚年作品。陳樹人(1869~1930),即陳癲,本名陳荊,湖南湘鄉人,為革命奔走出生入死,不愛財,不圖官,惟嗜飲酒,不修邊幅,辛亥革命後辭官歸里。1924年3月,孫中山任命陳樹人為廣東政務廳廳長,作此詩相贈。前兩句以史學家司馬遷所推重的俠士朱家相比,讚揚陳荊的俠義精神及名士風範,後兩句勉勵其重抖精神,再建功勳。朱家,秦漢之際著名俠客,《史記》有傳,為魯國人,專好濟人之急,解人之厄。劉邦追捕季布時,朱家設計救之,後來季布顯貴,朱家終身不與相見。
2 O+ d- M6 Z1 E% o
* A/ C. K0 p! p5 w2 [: h5 H) n. {6 Q. ?另外,孫中山一生還留下四、五十副對聯,其中亦不乏佳作,可印證其詩品。* J2 ?; P, i; Q( A, J7 d# c) R
如《題鼎湖廟聯》:4 E+ C* x% U9 g- M; f4 T
塵事未除人自苦;江山無恙我重遊。
% J ] k& O4 \3 f――隱寓其革命意志。9 Q D: R1 M+ ^- d8 ^6 n* \4 a
& C8 W9 R- e; A- d$ j1 ~4 g/ A
《題上海香山路居室》:3 l8 s: r: d- X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
; s5 b; |' V `+ a1 \3 W――頗負黨人豪情。4 }! n' Z& e6 d" ]2 F! P
- |" b4 ^, ]2 a
還有,當年孫中山留學歸來,途經漢口,欲見洋務派領袖張之洞,便遞上名帖:“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張之洞不屑,在帖子背後書以“持三寸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讓通報者退還,孫中山隨即對以“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張之洞敬服,下令開中門迎客。& Z0 K& g3 I( {( L
國父詩詞融才情與革命精神於一體,品位極高,也是他留給後人的不朽精神財富,其將激勵後人們不斷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