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酋邦理论是人类学新进化论代表性学者埃尔曼·塞维斯(Elman R. Service)提出的重要理论,随后又得到其他新进化论学者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前国家政治系统从平等的、无首领的部落社会向不平等的、官僚制国家社会的进化何以会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酋邦理论有关酋邦类型学和多向进化的研究,关于酋邦向国家进化的条件、动力和机制的研究,关于酋邦的长时段轮回的研究等,对于理解人类早期政治发展及其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酋邦的类型学研究与多向进化,以及酋邦向国家进化的动力、机制和模式。
酋邦的类型学研究及其向国家的进化
何增科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教授
一、酋邦的类型学研究与多向进化
约翰逊和厄尔意识到酋邦的复杂性,他们在前述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将第三阶段地区性团体层次又细分为简单酋邦(the simple chiefdom)、复杂酋邦(the complex chiefdom)和早期国家(the archaic state or the early)三种。厄尔还列了一个表,将他自己以及他与约翰逊的模式同其他一些比较有名的社会演进模式做了一一对应。易建平将该表翻译成中文,我们转录在此:
图片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厄尔对塞维斯的酋邦理论进行了修订,将酋邦分为简单酋邦和复杂酋邦,并在复杂酋邦阶段吸收了弗里德的理论从简单酋邦时期的阶等社会发展到了分层社会,从而使复杂酋邦向原始国家的进化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他们还根据人口规模将政治实体划分为营地(camp)、小村落(hamlet)、地方性团体(local group)、大人聚合体(big man colletivity、酋邦(chiefdom)和国家(state)5种类型。厄尔等人主要从发展规模上来区分简单酋邦和复杂酋邦。简单酋邦的政体规模只有数千人,已有一个政治决策等级层次凌驾于当地社群之上,等级系统是渐变的。而复杂酋邦政体规模达数万人,有两个政治决策等级层次凌驾于当地社群之上,并且出现了社会分层。易建平指出,约翰逊和厄尔过于强调某些复杂酋邦中酋长的最终决定权的特例而忽略了那些权力结构更为“民主”的酋邦如设立议事会的酋邦的特征,应当说这一批评是中肯的。
酋邦向国家进化的机制。社会科学中的进化论者继承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因此又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但社会政治进化中的选择淘汰机制既包括自然环境的选择淘汰机制,同时也包括了社会的选择淘汰机制。特纳(Jonathan H. Turner)和阿布鲁丁(Seth Abrutyn)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自然环境选择在促进类人猿向现代智人转变中所成功发生的进化。杜克海姆的选择理论关注的是组织淘汰机制,他指出随着组织内部劳动分工,处于特定资源生态位中的组织的形态在进化,人口的增长和密度增加导致组织之间为争夺资源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出现了优胜劣汰,但竞争和选择都是在一个制度框架内进行的。斯宾塞关注的是制度选择机制,他指出改革或革命、战争、政府都是一种选择淘汰机制。战争中战胜方淘汰战败方的组织和制度,改革或革命中成功方淘汰落后的组织和制度,征服中战胜方对战败方的“改造”,这些都是制度淘汰机制。马克思主义的选择理论被概括为一种冲突选择理论,在阶级斗争中,革命的成功实现了对社会政治结构的破旧立新,革命在制度系统的改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库斯(Joyce Marcus)也指出,相邻政体或敌对政体间的竞争、地方精英间的竞争是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引擎。竞争驱动着多个敌对政体的成长,直到有一方作为战胜者胜出。战胜方领导人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政治机构去管理和控制这样一大片区域。邻近政治体之间的竞争可以导致君主制这样的机构和额外的行政层级的出现。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和资源短缺所导致的同一地域范围内同等政体间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是酋邦向国家进化中的重要选择机制。
酋邦向国家进化的模式既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一面,同时也因进化路径的差异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水利灌溉、中心储藏、控制内部冲突维护分层秩序、防御等路径兴起的农业型国家,统治者主要依靠内部资源基础而获得和巩固权力,从事社会公共管理。而那些通过掠夺性战争、征服和外部贸易兴起的商贸型国家、军事型国家和征服型国家(以游牧民族国家居多),则主要依靠外部资源及其收益进行统治。费曼(Gary M. Feinman)和尼古拉斯(Linda M. Nicholas)分析了内外部不同资源基础与人类治理体制中个人统治与缺少个人崇拜强调权力分享两种基本治理体制的分野。他们指出,统治者如何积聚他们的资源影响着社会契约和领导的性质,权力结构和行使方式差异同权力的基础或收入来源有着强有力的关系。他们绘制了一张表格展示财政模型与领导权的变异,具体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