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標題:
一元论存在观略述
[打印本頁]
作者:
sunwinism
時間:
2021-8-21 14:36
標題:
一元论存在观略述
一元论存在观略述
——意识与存在对立的二元思维的消失
黄大荣
我是存在一元论者。
时间是意识还是存在?佛家的时间概念,称为“劫”:方圆百里之山,以轻绸拂之,尘尽,为一劫。佛家对宇宙人生的“过程”的描述,很有意思:万物无常,器世间之山河大地,众缘和合而起现曰“成”。达到圆满程度曰“住”。众缘渐渐曰“坏”。消散至究竟曰“空”。一切有情,四大生死,亦是此例。父母业力三缘和合即“生”,身相完成即“住”,渐衰渐老即“异”,一期寿命终了即“灭”。——宇宙和人,都会历经“成住坏空”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所有宗教中,佛教有较高的哲学素质。在我看来,佛学的因果论,转世轮回论,比之儒家法家的策论,深刻得多。而劫论所阐述的过程(或事件)与时间的密切关联,与现代科学思想一致。佛学理论,在现代科学哲学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就存在;有运动就有时空。
牛顿与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不同在于,一个绝对,一个相对。
牛顿经典力学 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
惯性系相对性原理 一些参照系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
伽利略变换 洛伦兹变换
绝对时空 运动学效应:时间膨胀和空间收缩
意识是不是存在?是。存在乃是最广义的物质性、客观性。人是万物之一,是存在。意识依附于人,,意识也是存在。意识可以感知意识,这是最神奇的。但不管如何神奇,意识会随人的消亡而消亡,故为存在。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并非独立的、对立的存在物。他者的意识,对于我者,是客观存在,反之亦然。意识有意识流,意识流再怎么紊乱,流动即运动,运动即与时间相关。这也证明,意识是存在。肉体消亡,意识随之消亡。迄今无法证明,灵魂不死。
因此认为,意识与存在的对立,仅仅是过去的哲学家,在探讨人与上帝的关系时,人为地运用了二元对立思维的结果。
量子力学,改变了因果律?没有。
因果律,通俗地说,如果因为A事件导致了B事件的发生,那么A事件一定先于B事件发生。把水加热,导致水烧开。加热在先,烧开在后。不可能先有开水,后才加热。
因果律和事件是否必然发生(必然事件),还是有概率的发生(概率事件),没有关系。而且,从事件的结果来看,结果是确定的,这是经典物理的结论;到了量子力学,仍然是先有因,后有果。但结果不再是确定性的,而是不确定性的,我们甚至不知道电子的确切位置,只能知道它在某一位置出现的概率。
在人们的假想中,曾有一种现象会导致违反因果律,那就是著名的“块子电话”的思想实验。假设存在某种超光速粒子,叫做块子。甲利用块子制成的块子手机给乙发一条微信。而乙在收到消息后,同样用块子手机发一条回复。根据洛伦兹变换,我们会得到一个惊人的结果,甲还没有给乙微信之前就收到乙回复了。
显然,这就违反了因果律。因此,超光速不存在。
1927年的索尔维会议,标志着量子论思想的确立。玻尔的互补原理,波恩的薛定谔方程的概率阐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奠定了量子力学稳固的地位。尽管受到爱因斯坦、薛定谔、贝尔等人的不断的挑战,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一次次获胜,最终被公认为胜方。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
运用傅里叶变换,可以完美诠释它的正确性。
△x△p≥h/4π
△E△t≥h/4π
海森堡的这两个数学表述是等价的。这里,x是位移,p是动量,E是能量,t是时间。h是著名的普朗克常数。它们不仅说明了,为什么量子(这里指可以量子化的微观粒子)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只要一个参数可以测准,另一个参数肯定测不准。或者,两个同时测量,两个都不准。一个的误差趋于零,另一个的误差将趋于无穷大。
由此推论出两个效应:电子隧穿效应,真空涨落效应。
前者合理解释了,太阳温度虽然不足够高,核聚变一样发生。
后者更加神奇,它给宇宙的诞生以新的阐释:宇宙大爆炸是可能的,因为,当时间趋近于零,能量将会是无穷大。甚至可以说,宇宙可以是“无”中生有。
量子力学有两个最著名的实验。一个是真实的实验:杨氏双缝实验;一个是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
当一束电子穿过两个毗邻的狭小缝隙,在电子显示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证明,电子不仅有粒子属性,还有波的属性。如果是用光束做实验,出现干涉条纹,完全好理解,因为光,在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里,它就是电磁波。但是,电子,明明是粒子,怎么会有波的干涉?玻尔正是承认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互补原理。他认为,已知的物理学规律的某一种,不足以描述量子,必须运用多种已知的物理学规律,互为补充,同时用在对微观粒子的描述上。
最难以理解的是,人们用单个电子发射,穿过双缝。只要电子个数足够多,哪怕是一次一次单独发射,显示屏上仍然出现干涉条纹。难道这些电子们都有意识?已经约定好了,你走A缝,我走B缝,并且最后形成一个样子的干涉条纹?是电子具有分身术,同时穿越两个缝隙?还是有别的缘故?波恩出场了。他用薛定谔方程的概率阐释说,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电子的运动具有一切量子的随机性、概率性。当频率(频次)足够大,它们就会在显示屏上,呈现波函数的叠加的结果——干涉条纹。也就是说,薛定谔方程,就是波函数,它不是像薛定谔自己的物理解释,是电荷密度的反映;而是反映电子出现的位置——它的分布的概率。
这样,玻尔、波恩、海森堡,总算把量子论的核心思想和盘托出了。
可是没完,双缝实验更加离奇的事件发生了。
当人们想一看究竟,在A缝或者B缝,设置一个观测装置,看看电子究竟是走的A缝还是B缝,电子好像知道你要看她,害羞似的,她只走另一个缝隙——干涉条纹消失了,波函数坍缩了。
波函数为什么坍缩?就在人们想要观测的那一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量子的“冯诺依曼-魏格纳诠释”,提出了。他们认为:是人的意识导致了波函数的坍缩。当信息传递给人眼睛的光敏分子,再传递给视神经和大脑,转变为对存在的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导致了干涉条纹的消失。
这一来问题就严重了——主观意识可以改变客观世界。
坍缩发生在意识出现的一刹那。宇宙诞生之前、乃至诞生之后,处于随机的混沌状态,宇宙的坍缩,从混沌——实相,发生在宇宙间产生第一个意识的一刻。是谁看了宇宙一眼呢?是上帝。上帝的一瞥之际,宇宙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实相。这不就是上帝创世论吗?宗教家应该为“冯诺依曼-魏格纳诠释”欢欣鼓舞、额手称庆了。
且慢。首先,我们仔细分析,究竟是我们的眼睛在观测,还是仪器在观测。显然是借助了仪器。我们所见,是仪器显示的结果,而不是眼睛所见的结果。眼睛是看不见量子的。仪器之所以能观测,是仪器给予了电子以“作用力”,是这种作用力,导致了波函数的坍缩。如果小猫小狗、细菌病毒有意识。它们照样能看见因仪器的加入导致的干涉条纹的产生或消失。
其次——我们要回到本文主旨了,按照冯诺依曼的观点,意识不仅创造了现在,还创造了整个历史和未来,这可能吗?
历史成为了过去,至少成了死的现在——留在了文字档案和影像资料里,静静躺在档案馆的柜子里。未来,尚未发生。这可能吗?
我们必须从这种哲学困境走出来。
其实,这正是长期以来,哲学家们的意识与存在(物质性和现实性)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和观念造成的困惑。宇宙和世界,在哲学上是一元的:只有存在。意识是人为剥离出来的。
要么微观,要么宏观,哪有这么一回事。波函数的坍缩,正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灰色区间。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肯定有过渡,有模糊区。只是我们暂时还弄不清这中间的物理机理。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他们认为,一个宇宙已经不够用了,提出了多宇宙观念。波函数,也是仅一个不够用了,提出了多个波函数的叠加态。甚至还提出了多意识理念。我们很难理解诸如平行宇宙的概念,人的想象力不够啊。当然,这不能怪我们不聪明,实在是因为上帝把人安排在了一个三维的空间。人的存在是存在的一种局限。
没有非物质的意识。意识是人脑细胞的运动。一切都是存在。没有非存在的存在。上帝掷骰子,人看骰子,接受掷骰子的结果。如此而已。
2021.8.21.草于苏马荡
歡迎光臨 三民主义健中国研习会 (http://www.sunwinism.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