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標題:
顾随论诗:一切世法皆是诗法
[打印本頁]
作者:
sunwinism
時間:
2021-7-11 11:47
標題:
顾随论诗:一切世法皆是诗法
顾随论诗:一切世法皆是诗法
. P0 h4 c) r5 s' t4 t7 B
诗刊社 昨天
" G. m% T) z5 ^0 C
点击上方“诗刊社”可以订阅哦
6 G! k: F% M, H- |9 \
+ F( Q9 \) _1 t
来源:喜闻
4 ~, [( J: y3 _: _
- g7 w! f" i2 F% g- |
图片
) e8 y) ]: Q) a4 K! M5 @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 顾随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 I; Z9 c+ Q0 y4 {$ |
4 L7 D% _) F- F2 a2 j# P
1 ]* P4 ~: k! `4 p
2 m; R8 x2 T$ @$ g4 i
一切世法皆是诗法
2 @! [6 z5 W+ Z& H+ h1 ^' L
7 r/ q$ I5 y- \: _7 C9 p
——《驼庵诗话》摘录
0 B0 u% [ A/ c; J( B; `# ^/ t1 q
$ g3 R+ ~# @, h; G- j! m
8 ^6 l, ]: R8 ]2 P8 n
" w3 i9 h V U( u* q t. C/ u3 D) {
中国后世少伟大作品,便因小我色彩过重,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一个诗人,特别是一个伟大天才的诗人应有圣佛不度众生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精神。出发点是小我、小己,而发展到最高便是替全民族、全人类说话了。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0 D' E1 U8 i- w5 u; I
& M# U" L& G7 a( v$ f
$ \% R! u; v5 j
. F; B5 x1 k* ^% e4 ?: ^
徳歌徳(Goethe)的《浮士德》,意但丁(Dante)的《神曲》,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白居易《长恨歌》),然此二诗乃两位大诗人晚年作品,其心已是寂寞心了。必如此,然后可写出伟大的热闹的作品来。吾国《水浒传》也是作家晚年的作品;《红楼梦》亦然,乃曹雪芹晚年极穷时写,岂不有寂寞心?必须热闹过去到冷漠,热烈过去到冷静,才能写出热闹、热烈的作品。
. x) S5 T0 g# s. Q0 q
0 b3 M& _) Y( J4 R8 Z* Y
: o F& ?3 C( G( U) s
/ W5 B8 D2 U+ ^0 O, ?. r- y q6 {
若认为一个大诗人抱有寂寞心只能写枯寂的作品,乃大错。只能写枯寂作品必非大诗人。如孟东野,虽有寂寞心,然非大诗人。宋陈后山亦抱有寂寞心,诗虽不似东野之枯寂,然亦不发煌,其亦非大诗人。
; o7 o3 W* V6 q) y
i. H5 G d$ G+ {; N
+ v4 H: h+ P$ A! l) n: ~
$ x4 V. a6 \- A2 \0 ~5 ]
寂寞心盖生于对现实之不满,然而对现实之不满并不就是牢骚。改良自己的生活,常欲向上、向前发展,是对现实的不满。然而叹老悲穷的牢骚不可取,就是说牢骚不可生于嫉妒心。纯洁的牢骚是诗人的牢骚,可发。
9 C3 L+ A% O( J O' T6 `( b* M K
, @) p7 H, L& y5 r: B: N
6 W; H9 M) ^1 `1 z6 b
% _: k" [. U& d! c7 ~3 N7 m
诗人是寂寞的,哲人也是寂寞的;诗人情真,哲人理真,二者皆出于寂寞,结果是真。诗人是欣赏寂寞,哲人是处理寂寞;诗人无法,哲人有法;诗人放纵,哲人约束。故在中国,诗人与哲人势同水火。但大哲人也是诗人,大诗人也是哲人,此乃就其极致言之,普通是格格不入的。
+ ]* ~4 ^# y$ U8 \4 w/ O! z
j0 q5 y. R- X0 P* f
" j# C& m0 o8 u/ [9 l6 |
" q1 I1 Y, B' K( [3 [
矛盾──调和;
" {' b# @& p1 k* h
# R+ `) V( b; J7 w7 o0 `( M" w- m
+ l/ Z( G+ M, t6 S @6 K. E1 r) l2 f) ^
, `- z" E# f' b4 N1 d
丑恶──美丽;
2 d) P( R& V) {" {0 Q. H
; {$ F$ g; c7 }4 X( O
X O7 |# Y R0 @$ c
- w. C2 v" {9 n9 q2 l
虚伪──真实;
4 F( [& M8 y4 j6 t: G- k
. m& y3 S d4 @# b* v, j# m
O. G0 v5 B0 Y( Z' f* F
8 w# K s- z: f e3 X9 B8 F) ]
无常──不灭;
( c6 B3 i7 s3 F) [' u9 x
& {0 j" j$ T2 U/ I% Z
; c W0 h- X8 x6 h! A* C$ Y8 V( ?
1 f r! T% |2 N! Q: I: j
不要以为矛盾外另有调和,丑恶外另有美丽,虚伪外另有真实,无常外另有不灭。所谓矛盾即调和,丑恶即美丽,虚伪即真实,无常即不灭,一而二,二而一。在人世间何处可求调和、美丽、真实、不灭?而调和、美丽、真实、不灭即在矛盾、丑恶、虚伪、无常之中。
; K) F e' D8 C: r1 r E( M3 }9 O
% }3 s" G2 s. o3 D, r9 p: M4 s
2 k9 y- g7 h4 ]
6 g; b9 y3 Q4 F) K5 n% O& V
唐以后诗人常以为诗有不可言。所谓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诗人,所写太狭窄,不是真的诗。彼亦知调和、美丽、真实、不灭之好,而不知调和、美丽、真实、不灭即出于矛盾、丑恶、虚伪、无常。“三百篇”、“十九首”、魏武帝、陶渊明、杜工部,古往今来只此数人为真诗人。陶有《乞食》诗,而吾人读之只觉其美,不觉其丑。
7 r, H% b; b' X* A, l: h
6 M0 u0 V! J% b0 ~1 p$ q+ n" V
& c3 R; R" v( ]) k" D
6 ] l q1 z1 q4 i, p( C, [1 P
凡天地间所有景物皆可融入诗之境界。鲁迅先生说,读阿尔志跋绥夫(Artsybashev)的作品《幸福》,“这一篇,写雪地上沦落的妓女和色情狂的仆人,几乎美丑泯绝,如看罗丹(Rodin)的雕刻”(《现代小说译丛·幸福》译者附记)。此乃最大的调和、最上的美丽、最真的真实、永久的不灭。
1 c, q5 F4 {# Y, p' ~/ A Z
2 U' R+ l% {$ u; {; Q2 l# W: y% c% |
' Z0 u4 u; n7 f6 A, `
7 }. J2 Q6 y6 ^9 W( m" ?
屈原、庄子、左氏的成就一般人难以达到,但不能不会欣赏。人可以不为诗人,但不可无诗心。此不仅与文学修养有关,与人格修养亦有关系。读这些作品,使人高尚,是真“雅”。
# x# Y. ~5 g b0 p8 f7 ~
* S, g2 e8 {" T j0 h0 B# j# v- T6 {
! H1 U% T: t4 \! U) ]* O
% O$ Y! V+ F9 l7 {
后人心中常存有雅、俗之见,且认为只有看花饮酒是雅,分得太清楚,太可怜,这样不但诗走入歧途,人也走入穷途。
/ ?1 _; J0 c4 ~1 l- p2 a1 Z- O
; n8 q- V* x. D
4 Z: j; {% F4 K5 u3 W3 V! @
$ C7 F' i5 z- d9 |
一切世法皆是诗法。诗法离开世法站不住。人在社会上要不踩泥、不吃苦、不流汗,不成。此种诗人即使不讨厌也是豆芽菜诗人。粪土中生长的才能开花结籽,否则是空虚而已。在水里长出来的漂漂亮亮的豆芽菜,没前程。
" \* l3 l& \5 s) V3 K P+ ~
2 K; n) l5 c: Z( d- ~
, }: v. i$ Q% V- Q2 t; f
5 O' X! J- W$ q6 w( D% N8 W
后人以“世法”为俗,以为“诗法”是雅的,二者不并立。自以为雅而雅的俗,更要不得,不但俗,且酸且臭。俗尚可原,酸臭不可耐。
3 l6 Y, u& D5 h# b
1 v3 V, W- e$ a T: n. f
. T$ J" T, F0 G7 a7 ?8 ]
n0 h- ^- u9 }/ A. U
雅不足以救俗,当以力救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一首,是何等力,虽俗亦不俗矣。唯力可以去俗,雅不足以救俗,去俗亦不足成雅,雅要有力。
0 R% A" g- X' Y$ U# a I. Y
+ g# s( r3 W; T3 x/ Q7 u
e! c( ]1 F2 [0 ?
: j0 {* n! c! ] u, j( n
杜甫虽感到世法与诗法抵触,而仍能将世法写入诗法,且能成为诗。他看出二者不调和,而把不调和写成诗。陶渊明则根本将诗法与世法看为调和,写出自然调和。
( e5 v) w& f8 z) ?, o: n
6 I0 B* ^+ h* R v
/ X% D! M( N% z8 n) F5 Q" N
. _2 O6 D" i3 I- X7 C' `. e
王渔洋所谓“神韵”是排出了世法,单剩诗法。余以为“神韵”不能排出世法,写世法亦能表现“神韵”,这种“神韵”才是脚踏实地的。而王渔洋则是“空中楼阁”。
* q- A0 o! W1 H& V
' _# Z9 l/ e# ^" s: X3 m, g
7 o% E+ G5 s# X% i1 T7 Y
. L1 F! V$ u: Y/ e
后人将世法排出诗外,单去写诗。世上困苦、艰难、丑陋,甚至卑污,皆是诗。常人只认为看花饮酒是诗岂不大错!只写看花饮酒、吟风弄月,人人如此,代代如此,屋下架屋。此诗之所以走入歧途。我们现在要脚踏实地,将“世法”融入“诗法”!
- A, X* ~) R2 W
- s$ ?1 v7 Q3 R0 A" H# P
' ?& O9 |. z# v) B* J
# a) [2 K$ J8 O8 u% ~/ m# s
抒情诗人是自我中心,然范围要扩大。抒情诗人第一要多接触社会上人物,人事的磨炼对做人及作文皆有帮助。另一方面是对大自然的欣赏。此则中国诗人多能做到。然欣赏要不只限于心旷神恰、兴高采烈之时,要在悲哀愁苦中仍能欣赏大自然。
' ^/ c" b" p7 L+ `$ u
2 E- b9 Z# E- ]; s: |
' n! L9 [. j: [- r
3 S* l+ M0 A7 s" S4 R W* u7 j
大自然是美丽的,愁苦悲哀是痛苦的。二者是冲突的,又是调和的。能将二者调和的是诗人。
% ~. O, _9 T4 @8 p
/ R( F( K( m0 g
6 l5 k5 s! v+ F- S
* ?7 a- t. s9 g4 ]
平常人写凄凉多用暗淡颜色,不用鲜明颜色。能用鲜明的调子去写暗淡的情绪是以天地之心为心。──只有天地能以鲜明的调子写暗淡情绪,如秋色红黄。以天地之心为心,自然小我扩大,自然能以鲜明色彩写凄凉。
, |$ D6 X1 t z7 M9 c
h9 `* j* i3 N
0 w0 l1 a- h, e) J7 f( s+ b8 a
5 M: h) S+ q5 U; P/ y
常人甚至写诗时都没有诗,其次则写诗时始有诗,此亦不佳:必须本身是诗。
$ l6 y" A7 D! u
1 ^7 ?- j5 U, i: l' s! w6 \' g9 F: @
; }# J4 o1 Z4 ~
+ e7 y" K" V5 Z: n
心──内、精神,物──外、物质。平常心与物总是不合,所谓不满意,皆由内心与外物不调和。大诗人最痛苦的是内心与外物不调和,在这种情形下出来的是真正的力。外国诗人好写此种“力”,中国诗人好写“心物一如”之作,不是力,是趣。一是生之力,一是生之趣,然此与生之色彩非三个,乃一个。生之力与生之趣亦二而一,无力便无趣,唯在心、物一如时多生“趣”,心、物矛盾时则生“力”。
0 F! t o5 D/ A0 j) K; j; D
- d$ F, g! c/ |+ W0 O, O4 \% Z* r. ]' V
# I, l) k+ S. w' k) Y. R
3 ]$ u$ g% `4 l4 K$ c, C
“风与水搏,海水壁立,如银墙然。”是矛盾,是力,也是趣。
. H1 [3 x* }- Q1 ?4 w4 v( k, }
' O' v5 f$ M: D3 o, V
; s+ H, w) J6 _! ]+ _
! g. m: H7 \( Q4 @2 n0 ~8 ~0 w8 H
由苦而得是力,由乐而得是趣,然在苦中用力最大,所得趣也最深。坐致、坐享都不好,真正的乐是由苦奋斗而得。
+ B2 B w9 g# M4 v
K# Q0 w- ^! T$ O! f' x
* b, {( F: s+ @1 x. Z
- I ^- i* x/ ?" Z# R7 r
中国诗最讲诗品、诗格。中国人好讲品格。西洋有言曰:我们需要更脏的手,我们需要更干净的心。更脏的手什么事都能做。中国人讲究品格是白手,可是白得什么事全不做,以为这是有品格,非也。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变成身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现在人只管手,手很干净,他心都脏了、烂了,而只要身上、脸上、手上干净。我们讲品格,可是要讲心的品格,不是手的干净。
' ], d' K& S/ [% D' @
, k9 F( X6 O! p& B9 ~& e/ k" d
/ @* _8 L) T1 c# l, f" }: q
1 K( \. C- l1 O# p% V+ @5 G
欣赏别人的痛苦是变态、残忍;还有一种是白痴,毫无心肝。文学上变态固可怕,但白痴更可怕。这种人便毫无心肝,不要说思想,根本便没感觉。欣赏田家乐者盖皆此种人。
1 N- j P4 W5 F# W( b- t( w
6 F# z, \0 Y2 ]
4 ?) Z" V, C, k) V! f! ^
/ Z! p. V& A( T! F
人摔倒把他扶起来,只要出于本心,不求名利,这是好人;若有他心,便不成。若有见人摔倒解恨,这也是汉子。若见人摔倒光看着,是白痴。而中国人写田家、渔家,只看着,是麻木不仁。
% K( L# Q0 V# S9 p+ `
! y7 a. C* M/ h# O8 @+ u6 i
7 `/ U/ V& W. o, T V8 }, M
! T D0 \- @9 P; e/ z9 q! g4 U
陶渊明诗有丰富热烈的感情,而又有节制,但又自然而不勉强。
& A$ \. K- M# ^' E7 y
j0 o5 g! ~& l ~* @3 E" D
3 `$ y8 \, i- k# w4 j; l7 K1 Z
6 Z& F; e- n t
曹、陶、杜各有思想,即对人生取何态度,如何活下去。中国后来诗人之所以贫弱,便因思想贫弱。
* \; Y* Z5 O# N; L
: j+ m7 y3 }# B; @! H
- E( j5 A' I* u) [1 s9 A' O1 C% ~# m
5 f0 O0 V: }9 i
情见、知解,情见就是情,知解就是知。
1 L9 D, Z/ ?% P; ?% A- |1 Z& _5 a; r& Y
. J3 B+ s3 y6 c0 w6 `4 x
) N8 j2 P K$ e4 Y
9 J9 k1 D; A. { `* @( y
诗人有两种:一、情见,二、知解。中国诗人走的不是知解的路,而是情见的路。陶公之诗与众不同,便因其有知解。
6 w+ c. i3 V& q0 k% S+ ]
# e) P/ }0 ?- A1 C% @& r# h2 r) }% E
" ]6 u9 U% L/ q+ ~* @8 A6 O# t
( a/ g% d V: u; k: R: H
诗中不仅可以说理,而且还可以写出很可贵的作品、不朽之作,使人千百年后读之尚有生气。不过,诗中说理不是哲学论文的说理。其实,高的哲学论文中也有一派诗情,不但有深厚哲理,且含有深厚诗情。如《论语》及《庄子》之《逍遥游》《养生主》《秋水》等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不但意味无穷(具有深刻哲理),而且韵味无穷(富有深厚诗情)。
( C. }4 A' b6 R) r5 K
: \# L6 p% K( w& l
9 K6 k L9 g$ J4 S
- y9 h& {6 d( @; W4 t: N0 t' d+ M
诗中可以说理,然必须使哲理、诗情打成一片,不但是调和,而且是成为“一”,虽说理绝不妨害诗的美。
$ N* y* Z* m2 U2 p/ T
/ _8 G. T, K9 P, {2 t% u) D. ?, f
+ E2 U+ H, l5 h0 @8 ]
1 T7 A2 g* ]) c+ f4 @
诗宁可不伟大,虽无歌德《浮土德》式之作品,而中国有中国的诗。因其真实,诗虽小而站得住。中国有的小诗绝句甚好,二十八字,不必伟大,而不害其为诗即因其真实。
2 |/ D0 P. N9 Y5 G8 h
2 y, R+ i' g! ~* u! \" d3 i% {2 {
# n) U6 H& a5 y* [ ~3 |
3 H( n s$ H$ W/ }
古代诗人的人生有五种境界:
" O/ ]$ _& r. H5 |
3 q4 M, ]: o% U. B3 W# H
( @- k7 Z# L) O, K7 B- a
8 a+ n1 g$ a9 |9 E/ t
一、出世。获得精神的自由。
8 y* o8 R$ y" x* P
5 V# d$ W1 u$ c) p7 ]3 ?9 d3 [
7 W/ ]5 }- @& m% i! N, s
% N8 T% x6 D: S: H5 }( @( G
二、入世。强有力,奋斗,挑战。屈原《离骚》有奋斗精神,而为伤感色彩所掩;老杜奋斗中亦有伤感气氛。反常必贵,物稀为贵。在寂寞中得大自在,在困苦中得奋斗力,是反常,所以可贵。但反常有时又可为妖,反常而不可为妖,要归于正。
. u9 `$ q; F3 r' p1 {+ S
5 |" m0 h1 h5 u
- k1 w4 N G' d( h0 a E
& E# L) c+ T/ [$ s' O9 l
三、蜕化。既非出世的一丝不挂,又非入世的挑战、奋斗,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这种境界是欢喜还是苦恼?这种是人情味的,然亦非常人所能,如陶公之将入世、出世打成一片。
! W) e V, j1 m' L1 n5 C
) c {* b5 }+ n: O N6 ]
% W2 P3 V8 D# [! U
! @+ F0 B: S" v. m3 `% p) B
四、寂寞。此中又有两种不同者:一为寂寞;一为能欣赏寂寞的,如唐李涉之《题鹤林寺僧舍》:
1 q( M, d5 M9 O; |, R( ^
0 u T; E4 a7 k* G" ^
/ [! E% G2 \$ ?/ ]" O4 T% d* I' ~
( B8 e$ x0 v) v! C" t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0 t( G7 {3 ~; }* }5 P- ]8 }+ W9 M
3 I- C- ~" O8 w0 x$ D7 ~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 g( t( q# }: `
6 f# n: \9 }" G. o
% l$ d1 R# I4 ` I
' c: ]! Y/ |8 c3 b( C- H. C
五、悲伤。五种诗人中,前四种都有点勉强做作,后一种最有人情味。寂寞中感到孤独的悲哀,而此种也是最不振作、最没出息的。孤独之极,是强有力还是悲哀?
0 P% \. [4 Y$ @: b. Z
! \% V6 n; J1 z" a- y/ \4 H
5 E* M; h9 K h+ x2 k
- P3 ~, ~; `! M& r: j* |
伤感是暂时的刺激,悲哀是长期的积蓄,故一轻一重。诗里表现悲哀,是伟大的;诗里表现伤感,是浮浅的。如屈子、老杜所表现之悲哀,右丞是没有的。
+ q1 t3 H8 D! ?' k: w- e/ g$ z
0 C6 v8 I# u/ Z; m% o
5 c" r6 C& o6 ?( C, X: Z
8 @8 a9 f7 C* B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h6 U+ l9 ^' L" J& d
) m3 ?: |: e3 M- t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O: V3 D: i* I: f: e2 y7 X* y' h# `
# { x% @- F0 {3 h% o$ \; M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d" h( z, b8 ^; P. V8 D
$ w2 j; J Z3 q
' u/ j5 m8 y) v4 F1 `8 }: b
& v) E# G' { _7 w5 n) o9 P
以纯诗而论,以为艺术而艺术而论,前两句真是唐诗中最高境界。而人易受感动的是后两句,西出阳关,荒草白沙,没有人迹,其能动人即因其伤感性打动人的心弦。
) }7 `% h. K- M ^: [
- h( T! ?# v8 x7 ~
4 s( s. {6 d4 d B
6 f/ k' l3 |8 P. B
伤感最没用。诗中之伤感便如嗜好中之大烟,最害人而最不容易去掉。
9 Q" b; P, T' y
7 o, L: r ~! @
7 U) `( y; u: E
4 {% j) f E) y' W' I: _
平常写诗都是伤感、悲哀、牢骚,若有人能去此而写成好诗真不容易,如烟中之毒素,提出后味便减少;若仍能成为诗,那是最高的境界。文艺将来要发展成为没有伤感、悲哀、牢骚而仍能成为好的文学作品。
! x: }+ Z8 B0 f! Z
$ a* m' w/ ]8 f! _% h$ I/ J, T
% J/ ]7 T# ~+ T) k
- M4 I; T: A# t1 e( B
诗最高境界乃无意,如:
0 `. M: _$ C- T& w7 p9 C
. T! N. o, V" O# F0 }
) [* J/ m1 s. d0 M* O% G1 U. {
5 P4 ~( a* B L6 P# `# K# S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
+ G, V8 }- J& c8 s
0 o% x0 V: a# M- H
5 d# a9 m- `6 z. o$ H
+ R% d" J7 C6 R
岂止无是非,甚至无美丑。如此方为真美,诗的美。“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陈与义《春雨》),亦然。
) L' y- W2 e% N4 D7 u
6 ~0 {4 F! t+ e6 z
0 \. L% p9 w- i4 D. `1 L
4 i! W" i+ m' n4 m) Y5 I1 j2 Q1 a+ I
盖锤炼甚有助于客观的描写。而“客观的”三字加得有点多余,凡描写皆客观。身心以外之事,自然皆为客观。然而不然。盖描写自己亦客观,若不用客观态度,不仅描写身外景物不成功,写自己亦不成功。
" y& w3 E7 U( w3 E6 Q- t [
: H0 U1 D9 J# s/ B
; W0 {6 }2 w. h; B4 c8 i
) a; E3 V+ r2 r! C' Q
客观写法是大诗人不能没有的。
8 y& ?. v) B% \, v- \
6 U4 F: A% o6 u5 J8 {6 B
2 J8 T1 M6 a& f
( e& X# w) k* v3 f* z
玄妙与神秘不同,神秘是深的,而玄妙不必深。
$ l" N4 W5 I6 e7 `" b
9 G: X: T' T( u' u# `
4 d5 v5 X4 O# u/ D* H
' Y6 ^! X3 n h; y/ }5 S1 R
西洋大作家的作品皆有神秘性在内,而带神秘色彩之作品并不一定为鬼神灵怪。中国《封神榜》之类,虽写鬼神而无神秘性;若但丁《神曲》、歌徳《浮士德》,亦写鬼神灵怪,则有神秘性。
! W4 P- z. ^. M& `
8 k& Z( j8 T2 r% z+ U
/ T3 m0 H0 Y& r- X
* ^/ r6 b/ A: t. E/ }& b ^0 R
带神秘色彩的作品乃看到人生最深处。神秘并非跳出人生,神秘是人生深处,玄妙则超出人生到混沌境界。
6 d: b- b- x7 E
" a; N; U$ W8 `, N/ z$ y% M; V
& L; Z( O1 T3 \% c0 @5 }
9 \: b+ o; b/ X* C1 O- d* F
唐末及六朝末年,个人无特殊作风,只剩传统,没有创作了。老杜与陶公固不能相提并论,但也有共同之点:从修辞上看,二人皆用许多新鲜字句,这是在外表上的革新。此外,关于内容一方面,别人不敢写的他们敢写。凡天地间事没有不能写进诗的,就怕你没有胆量。但只有胆量写得鲁莽灭裂也还不行。便如厨师做菜,本领好什么都能做。所以创作不仅要胆大,还要才大。胆大者未必才大,但才大者一定胆大,俗说“艺高人胆大”。
歡迎光臨 三民主义健中国研习会 (http://www.sunwinism.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