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O) ^7 ~# ?/ N3 j Abstract: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administrative authoritarianism, or party-state system, which of these three political systems can best represent the “general will” in a modern country? Different choices and practices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and so we have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dministrative authoritarianism in Germany, and the party-state system in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20th century. In a short period of 1912-1927,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went these three systems successivel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flicts and convergences amo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over the issue of political reconstruction on the day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t shows that such a violent transition of political systems was directed by the ever-changing ideas of realizing “general will” and the cri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system, resulting in special experiences and political ideas in modern China., u7 C! b7 X! h! Q- ?
! _/ L1 x3 o; o) d" M 26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281页。 , H! E7 `/ f/ S4 g; g R5 ^; a 0 P3 [1 ?6 ^- ~- l7 Z 27关于跨党议员的数据,参见陈志让:《袁世凯传》,王纪卿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页。 ( a6 d2 t" [5 x+ f z5 G$ c& r$ H' X! y/ m, C! K
28关于清末和民初国会选举的具体情况,参见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49~110页。6 n! ]; s& M( @) B2 b X
5 r' @; X+ z. c( n; O3 r5 Q
29黄远生:《官迷论》,载《远生遗著》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1页。 3 t- I+ o4 t C* R+ k, a; `4 ~. C5 d+ u% W
30参见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第58页。* ~+ `' Y) x- T. n: Y! s2 h% c$ b
! s( P5 i& k6 U7 V
31黄远生:《一年以来政局之真相》,载《远生遗著》第1卷,第79页。 8 q# I+ {, h/ V 7 F0 q; q- n* G7 g5 ?& f/ ^, ^ 32黄远生:《三党合并论》,载《远生遗著》第1卷,第4页。 0 {' v3 e4 V! i/ I5 d ; d g# {2 H ]0 T2 [) x8 Q 33张东荪:《战后之经营》,载《庸言》第1卷第17号(1913年8月1日)。! h0 K* ]$ y: q t ]! i6 G" S
6 ^ O% D$ L! ^7 U) ?+ b. r$ O: X
34严复:《说党》,载《严复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6页。 2 b z0 H: _+ a& n( X3 V' O+ X2 e( ~. f( u2 E+ D
35参见史华慈:《卢梭在当代世界的回响》,载许纪霖、宋宏(编):《史华慈论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94~110页。1 ?, |& G+ R& P% F/ N( }/ s! Y: ?
: [) o( ?0 j- ^ q$ W6 h- B r 36参见拙作:《为何权力代替了权威:辛亥革命百年反思》,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 O, X, e- f; T; j, b% f! z! F6 v2 w; l! m( C5 g4 R6 R" C$ r. P6 X
37黄远生:《一年以来政局之真相》,载《远生遗著》第1卷,第85页。 + _2 y. z3 C8 J( N, n ~9 I1 y# a1 H7 k; o: k! y( t
38布鲁斯·阿克曼:《自由革命的未来》,黄陀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a6 N/ Y5 N* @' g
( g3 `, z( ]( Z- ]4 H; t
39黄远生:《对于三大势力之警告》,载《远生遗著》第1卷,第101页。 - b+ w. Y- u1 c: C3 o1 P6 \+ e j7 N# z" M6 k; t
40秋桐(章士钊):《政本》,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1号(1914年5月10日)。 $ z7 _0 ]" H* p2 o3 l- {. q , _- T2 z! T; q( U 41严复:《与熊纯如书》,载《严复集》第3册,第624页。4 y$ h4 i# _; R+ F8 y. X& `( e7 R( Q
6 S, W* D% F9 }% n: [1 ^( L
42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载《康有为全集》第10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 y7 O- r5 e7 O6 N
$ o" _7 l1 s# r1 k$ V 43梁启超:《进步党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载《梁启超全集》第5册,第2615页。' G; _% g+ g& s% y+ E
; r, X5 l5 z; p! d8 K$ P
44关于康有为、梁启超民国初年的主权在国思想,章永乐有很好的、细致的研究可资参考,见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第3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2~109页。 0 Y: q4 Q8 v& }! C5 c. e) i0 e7 t% R `! r8 Q7 g6 H! g6 T- Z
45参见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61页。* ]$ w& P q; h: P
. _: k6 @& x& l. Y/ ?$ [8 ]5 O) l
46黄远生:《袁总统此后巡回之径路》,载《远生遗著》第1卷,第35页。! ]5 n) H9 p9 p$ h6 C6 W8 t
6 J& o# r$ x0 b$ m' ~
47辜鸿铭:《中国牛津运动故事》,载《辜鸿铭文集》上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21~322页。, l& i- j/ l0 n& m/ K+ C
! Q+ o7 \% f' S9 N9 J6 m9 ] 48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载《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第296页。 . r) i8 I9 \, N5 _& P/ ~6 P' q. R9 x* G
49参见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Z' W7 Z1 r/ ^% l6 a/ d
' n a2 Q% ^1 h8 p& F
50邱昌渭:《议会制度》,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本,序第2页。 Q( H$ M/ u. N# Q* ]- r: G2 y
' j; a. ^' A) B& `2 V3 L 51赛巴斯提安·哈夫纳:《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德意志国》,周全译,台北: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85~186页。( J4 M( w8 U" ]9 f; U! r ?5 x
' `9 B2 O; l& W: K' m F
52李大钊:《中心势力创造论》,载《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677~678页。$ Q6 G, _7 D/ D5 `3 k
0 f1 [, u+ B4 c5 m+ B t 58参见秋桐(章士钊):《政本》,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1号(1914年5月10日);秋桐(章士钊):《政力向背论》,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3号(1914年8月10日)。7 B9 X( j7 F* D; N$ I' R& `
; t; G, G9 ^" x9 F! r
59张东荪:《制治根本论》,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5号(1915年5月10日)。* M/ Q! ~& j& r
: u6 e6 l3 R5 e' Z. E0 i
60陈独秀:《答汪叔潜(政党政治)》,载《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第202页。; b$ L; e |" |. T9 w. m2 m
' \+ M; j7 u( N2 i \$ b 61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7 p2 p& n1 ~4 ^& f" ~, q
* ?2 f2 k* d9 } z2 z. D 62高一涵:《民约与邦本》,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 ?! v3 Z& M% O9 m
63参见李大钊:《民彝与政治》,载《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40、352页。+ C* ~# `, z" \# v2 W0 M
6 a9 v F3 x' L- `! n2 I
64李大钊:《调和之美》,载《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447页。 , h" \& m# A! b' o! Q f " r( {; Q9 n" m* @5 h4 ?8 {2 \ J 65参见李大钊:《立宪国民之修养》、《议会之言论》,载《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525~527、507页。, t: P( I# D0 X0 c" W
2 r8 B& h+ T3 n$ h: z5 f
66李大钊:《暴力与政治》,载《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740页。 3 |1 b& Z$ S1 X% S& c& A9 T, n0 N! s2 o) s
67参见李大钊:《强力与自由政治》,载《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24、27页。9 [) ^9 ^: Y3 H8 s0 Q6 ? u, i4 w
; i7 x% Q! @6 \- F+ y' A. p1 x, f% \
68陈独秀:《一九一六年》,载《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第173页。 % h2 C5 _( d6 g9 z( Z& {+ k- }2 Y \$ B
69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载《梁启超全集》第5册,第2987页。2 g: V" ^: k1 t& v/ n! r
* \5 ?9 h( x0 v! R$ x
70晚清之时杨笃生如此解释中等社会:“诸君占中等社会之位置,惟自居于士类者成一大部分,而出入于商与士之间者附属焉,出入于方术技击与士类之间者附属焉。而主持全省之议论思想者,惟士林而已。”杨笃生:《新湖南》,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29页。$ e% _8 y+ `9 _* A8 \8 B& U/ x- I
8 }; ~8 g5 j8 F 71关于研究系知识分子在1918年之后的国家建设构想,吴炳守做了很好的研究,参见吴炳守:《研究系知识分子群体的国家建设构想及其实践(1911—1932)》,第3章,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0 j# Z0 p) e/ R% U; u 8 t1 J0 o% Y' R0 ` 72张东荪:《司法问题与教育问题》,载《庸言》第1卷第23号(1913年11月1日)。 H( `. m% C# i) `( B+ |/ Y4 P
: W+ O a1 T6 ?8 k
73参见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 u# b* {4 v4 D! S, _/ G ' m! I: A0 Q. z 74转引自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第159页。 % B* O! C8 z. p6 {2 ~: V: O @ Q; {: t
75朱执信:《我们要一种什么样的宪法》,载《朱执信集》下册,第515~522页。9 P4 ~% U) t+ L+ i, G6 y
& U. ~: F7 Z% y2 H6 f/ I3 h 76朱执信:《国会之非代表性及其救济方法》,载《朱执信集》下册,第604、587页。 9 Y0 S9 _5 p0 F5 L% t5 Z! [! E+ R9 K, M8 p% V1 O
77参见顾昕:《“五四”激进思潮中的民粹主义主题(1919~1922)》,收入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507~529页。) a1 i$ O. J" C8 {5 S
$ P& R) { {. J5 |1 U7 d3 w
78朱执信:《中等社会的结合》,载《朱执信集》下册,第767页。2 f6 h9 `9 F/ m p- Z# a
! S' K% N. U1 o. h! l$ X 79廖仲恺:《立法部之两院制、国民全体议决制及财政监督——在上海女子青年会演讲》,载《廖仲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5页。+ t' p) u) [5 ~: i+ i3 e
# S# z" [' R M6 h
80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载《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0页。 % D6 [8 _6 F. X' A / B; k# X$ W! }# T- n9 c 81转引自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李里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8~59页。# s) e+ Y5 A1 Q0 `
+ F- q- q. T! v2 t
82强世功在中国文化论坛第七届(2011)年会圆桌会议的发言,见王绍光(主编):《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315页。 # j& R2 g! R$ ^ ~5 r + \* i: _! ^: N8 x6 p 83参见科配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范德一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53页。 $ K+ C) a! ^3 P; A1 w P! E# o4 s, F5 q
8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474页。 E5 e* R, |0 Q# z4 I7 q 3 g- ^, r/ N: @; @' T+ Q! R 85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9 _3 |5 r" Z0 t6 ?/ d- Y! t
2 D5 U3 \& D( f& ]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Xu Jilin, Institute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