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祸
RED DISASTER
文革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1966-2016)
A Collection of Academic Papers
on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吴称谋 主编
Edit by ChenmouWu
世 界 华 语 出 版 社
WORLD CHINESE PUBLISHING
红祸 - 文革发动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主编:吴称谋
出版:世界华语出版社
WORLD CHINESE PUBLISHING
电邮:minellc@gmail.com
总发行:天问联合学会
TIANWEN UNITED INSTITUTE (TUI)
电邮:ustianwen@gmail.com
版次:2016 年 4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字数:280 千字
定价:32.00 美元
国际书号:ISBN 978-1-940266-09-1
天问系列丛书
总 序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汉朝司马迁的
治史名言。天问联合学会(Tianwen United Institute)作为北
美地区的华人文化学术机构,在从事东西方历史文化研究的过
程中,试图究天人之道,辩社会之机,以期为当下中国的文化教
育及学术研究的发展作出努力,此乃“天问系列丛书”之目标。
历史是什么?有人认为,历史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性解读,是现场与非现场、现在与过去之间无休止的对话。近两
个世纪的中国现当代史,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当下海内外学界尤其面临着“历史究竟是什么”这一永恒课题。
天问系列丛书之所以重点研究这段历史, 不是因为它的辉
煌,更不是因为它的精彩,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在东亚大陆发生
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纠缠与复杂,更因为中国三千年未有
之历史大拐点造成这块土地特有的顽钝与紧张。在全球化浪潮
的时代,人们自然无法回避对文明走向和历史潮流的探寻以及
直透人性的种种拷问。
独立、客观、理性、建设性是天问联合学会的宗旨。“天问
系列丛书”将一贯秉承这一宗旨,为转型中国的未来、为普世价
值的全球性推广作出不懈努力!
天问联合学会
目 录
CONTENTS
天问系列丛书总序·····························天问学会 I
Preface of Tianwen Book Series
导论—十年文革浩劫,百年苦语衷肠···············吴称谋 VII
Introduction: A Decade’s Turmoil, A Century’s Strive-Wu Chenmou
上部:纵论
Part I: General Analysis
1916-1966-2016:从两个五十年透视文革·········谢选骏 003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a longue durée Perspective-Xie Xuanjun
文革的本质是一场大清洗······················戴开元 024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thorough Purge-Dai Kaiyuan
论不是革命的文化大革命······················吴称谋 048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ti-Revolution Defined -Wu Chenmou
从 “ 反 帝 反 修 ” 到 联 美 抗 苏 : 毛 式 文 革 外 交 的 逻 辑 走
向········································· 张博树 068
From “Anti-Imperialism and Anti-Revisionism”to Allying with US to
against Soviet Union:The Logic behind Mao‘s Foreign Policy- Zhang
Boshu
中国作家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忏悔意识··········· 徐友渔 089
A Sense of Repentance among Chinese Writers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Xu Youyu
文革时期的大民主与现代极权主义民主··········张 杰 099
The Mass Democracy and Modern Totalitarian Democrac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Zhang Jie
文革与五七反右一脉相承······················张成觉 121
From Anti-Rightist Campaign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Historical
Continuation - Zhang Chengjue
透过胡风事件剖析文革························蒋祖权 131
Through the Case of Hu Feng to observ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Jiang
Zuquang
如何看待“血统论”的政治资源·················遇罗文 142
Bloodline-ism as a Political Resource:A Reflec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Yu Luowen
权力绝对化—文革爆发的历史因由············· 萧晓克 149
Absolute Power: the Origi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Xiao Xiaoke
下部:横论
Part II: Case Studies
文革的社会运动学分析······················· 乔晞华 157
An Analysis of Social Movement Dynamic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Qiao Xihua
遇罗克的《出身论》与文革中的我···············胡 平 172
Yu Luoke’s On Family Origin and Me- Hu Ping
也谈“文革”文风—《评陶铸的两本书》为例·····湖滨散人 188
Critique Style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ao Wenyuan’s “On Tao
Zhu’s Two Books” - Easy Man of the Lakeside
文革中清查五一六运动的起源、转化与社会后果···翁寒松 197
The “May-16th Campaign”: Origin, Evolution and Impacts-Weng Hansong
文革时期军内的一场大搏斗—贺龙案辩析········丁凯文 212
He Long Case: A Power Struggle i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Ding Kaiwen
卞仲耘是被红卫兵打死的吗-兼谈宋彬彬的道歉··· 陈闯创 236
Was Bian Zhongyun Beaten to Death by the Red Guards-On Song Binbin’s
Apology- Chen Chuangchuang
重探文革前夕“中学生要求进行教育革命”事件··· 杨隽 251
A Revisit of the "Demand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or Educational
Revolution"- Yang Jun
“批林批孔”运动中“批孔”的基本特征—从中国共产党与儒家文
化关系的视角来解析························· 杏贝男 274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CP and Confucian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izing Confucius during the Movement of Criticizing
Lin Biao and Confucius -Xin Beinan
附 录
Appendix
19 Samuel Bendahan, etc:Leader Corruption Depends on Power and
Testosterone,The Leadership Quarterly,Vol. 26, Is. 2, Apr. 2015,
P. 101–122.
论不是革命的文化大革命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ti-Revolution Defined
吴称谋
Wu Chenmou
51 参见蔡英文:《极权主义与現代民主》,载《政治科学论丛》,第十九期,第
57∼ 84 页。
52 参见蔡英文:《极权主义与現代民主》,载《政治科学论丛》,第十九期。
53 张汝伦:《极权主义和政治现代性—读〈极权主义的起源〉》,载《现代哲学》
2005 年,第 4 期。
54 J. L. Talmon: The Myth of the Nation and the Vision of Revolu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3-
17。
55 Raymond Aron: Democracy and Totalitarianism, Translated by Valence
Ionescu (New York·Washington,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s,1969), P.193-194.
张杰 文革时期的大民主与现代极权主义民主
113
了影响深远的六特征说56以及美国作家、评论家伊斯特曼总结了二
十个特征57。
笔者认为,左右翼极权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是:
(1)乌托邦意识形态。 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 有它的
法,这就是它信奉的自然或历史的法则。它不但自己严格服从这法
则,而且还强制实施这法则。由于坚信这法则就是天道或历史的必
然规律,它不惜一切代价使之实现,包括牺牲具体的人。”58波普尔认
为“马克思教条中的预言成分,支配了马克思主义追随者的心灵。
预言将其他一切弃而不顾,排除了冷静、批评的判断力,从而摧毁
了我们运用理性以改变世界的信念。”
59
(2)领袖崇拜下的群众运动。极权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绝大多
数人民对其领袖及其主张的疯狂迷信基础上的。并且极权主义民主
最容易发生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国家。“极权主义运动的巨大魅力在
于,它使得大众能从不可理解的现实遁入虚构之境。极权主义运动
建立了“一个虚假的一致性世界, 它比现实本身更能满足人类的
需要”,“无根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家园,使他们免受“真实生活和
真实经验给人类及其期望带来的无止境的震荡”60。
(3)党国一体,全面控制。极权主义民主要求执政党和国家与
社会融为一体,在领袖的统帅下,只能存在一个政党,只能存在一
个政治思想,只能有统一的行动,与人民生存相关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生活都被全面控制。针对苏联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哈耶
克深刻地指出:“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在一个人手里,不管它
56 Carl J.Friedrich and Zbigniew K. Brzezinski: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22.
57“The Conflict of Ideologies”,该文是胡适于一九四一年七月在美国密
歇根大学所做演讲,由张起钧译成中文,刊于《自由中国》一卷一期(一九四
九年一月),又收入《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五册。
58 张汝伦:《极权主义和政治现代性—读〈极权主义的起源〉》,载《现代哲学》
2005 年,第 4 期。
59 Karl Poppe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P.402.
60 玛格丽特·卡诺凡:《阿伦特政治思想再释》,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57
页。
红祸·文革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114
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
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61
(4)孤独和恐怖。斯大林主义政权实施党内大清洗,而希特勒
纳粹主义政权则对犹太民族开展大屠杀,纳粹德国和布尔什维克苏
联的集中营、劳教营散布着无处不在的恐怖。极权主义社会中,人
民的内心常常处在孤独的煎熬之中,正如阿伦特所说:“孤独使人
难以忍受的原因是,失去了可以在孤寂中实现自我,但是有只能靠
同伴的信任和陪伴才能肯定自己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人失去了
对自身的信任,也失去了存在于一个为提供经验而必须有的世界中
的基本信心。”62
(5)敌人和持续的政治运动。极权主义民主的运行是一个永
不休止的运动过程,它会不断发现或制造“敌人”以发动持续不断
的政治运动来激发群众的狂热以及维持它的恐怖和暴力机构。“极
权主义反对一切静态的制度约束,它在本质上乃是一种运动,其根
本特征在于它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斗争,斗争,再斗争, 永远没有休
止。极权主义的统治之维系,离开这种无休止的运动,便将宣告破
产,运动停止之日,也就是极权主义的毁灭之时。”63
(6)反文明、反制度、反功利和反人性。
①“阿伦特提醒人们注意,极权主义不同于以往历史上曾经有
过的暴政,因为极权主义不是为了人类中某部分人的利益,而是彻
底地反对整个人类,反对一切人性,反对所有的文明。”64
②极权主义政权的运动特征和“一切皆有可能”的理念决定了
它的反制度性和反法治性,它会不断破坏甚至不惜毁掉自己建立的
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
③极权主义者认为他们在进行一想伟大的事业,即实现人类追
求平等、自由和幸福的梦想,所以他们不屑于功利计算。
61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1 页。
62 Hannah Arendt: Totalitarianism: Part Three of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ress,1968)P.175.
63 陈伟:《极权主义的逻辑—试论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载《黄河》
杂志,2000 年第 2 期。
64 陈伟:《极权主义的逻辑—试论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载《黄河》
杂志,2000 年 02 期。
张杰 文革时期的大民主与现代极权主义民主
115
④极权主义的本质就是反人性,是通过剥夺人们的个性和自发
能力把他们转变为“人兽种类”65。阿伦特指出:“极权主义具有非
人化特征,把自己要打击的犹太人和‘阶级敌人’贬低为应该加以
清除的‘臭虫’‘劣等民族’,消灭这些人不但不是犯罪,相反是
遵循‘自然法则’或‘历史法则’的正义行为,推动了‘历史的前
进’”66
文革时期的大民主是中国式极权主义民主
一:大民主与西方极权主义民主的比较
针对文革前人民民主主义的中国是否是极权主义民主国家,阿
伦特对此颇为犹豫,她一方面认为中共极权主义迹象从一开始就有
所表现,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中国的特征与斯大林和希特勒极权主义
存在明显不同。67但由于文革期间中共对外的信息封锁,阿伦特缺
乏更多的研究资料,加之其已进入生命的末期,无法对文革期间的
大民主性质进行理论界定。
笔者认为文革期间的大民主与西方极权主义民主具有同质性,
但就具体特征而言,又有不同特点:
(1)同质性。
①大民主具有明显的救世主义的乌托邦理想。
②大民主是绝大多数人民参与并支持的民主运动,且存在疯狂
的领袖崇拜。
③大民主是在人民民主的党国政体的背景下运行的,对人民进
行了全面的控制。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文革前
65 玛格丽特·卡诺凡:《阿伦特政治思想再释》,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5
页。
66 陶东风:《阿伦特与中国极权主义问题》,载陶东风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348be0102v3y8.html,2015 年 12 月 28
日访问。
67 Hannah Arendt: Totalitarianism: Part Three of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ress,1968)P.Ⅷ-Ⅸ.
红祸·文革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116
1960-1962 年中共人为造成的大饥荒饿死了 3000 余万人,但并未发
生激烈的社会动荡?
④大民主中,中国固然没有集中营、劳改营以及变相劳教营的
“牛棚”、“五七”干校却比比皆是,恐怖无处不在。如果说斯大林
主义政权大清洗造成了 400 万人的死亡68,希特勒纳粹的种族灭绝
造成了 600 万人民的死亡69,中国文革前的人民民主和文革期间的
大民主却致使 4000 万人民非正常死亡70。
⑤大民主的“敌人”层出不穷,从“地富反坏右”到党内修正
主义分子和蜕化为阶级敌人的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凸显了它永不休止的运动特征。
⑥大民主的反文明、反制度、反功利和反人性可谓登峰造极。
多少文化典籍被焚,多少文化遗产被毁,多少父子反目、夫妻成仇,
多少学者被迫自杀。大民主严格控制意识形态,十亿人民只能看的
七个样板戏。大民主鼓励人与人斗,鼓励盲从,直至人性泯灭、道
德沦丧。当年的红卫兵和武斗者至今没有忏悔和反思,相反大民主
像病毒一样在新生代人群中复制、传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革期间的大民主几乎符合西方极权主义
的全部特征,并且其危害远远超过了西方极权主义民主所造成的灾
难。
(2)不同特点。
①意识形态内在逻辑不同。首先,大民主将中国农民大同社会
理想与列宁、斯大林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复合,去其精华,
取其糟粕。其次,大民主思想基本由毛泽东一人创造,任何人不得
挑战,中共高级官员也难以理解71,人民群众更是不知就里。如大多
1
Morris, Aldon and Herring, Cedric. 1987.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s: A Critical Review”.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 pp. 137-198.
2
Edwards, Gemma. 2014. Social Movements and Protes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Wilson, John. 1973. Introduction to Social Movements.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4
Batliwala, Srilatha. 2012. Changing their World: Concepts and
Practices of Women’s Movements, 2nd Edition. Toronto: AWID.
5
Porta, Donatella D. and Diani, Mario. 2006. Social Movements: An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红祸·文革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160
也不同于民众的流行或潮流。社会运动属于政党/利益集团和流行/
潮流之间的中间物6。
如果从社会变化的对象和范围两个角度来衡量,社会运动可以
分成以下四种
7:
第一种社会运动是替代运动,对现有社会的威胁最小,运动仅
针对社会的部分成员,目的是改变他们的某种行为,例如美国的反
酒后驾车母亲协会。
第二种是救赎运动,也只针对部分人, 但是涉及的深度比较
深,目的是彻底改变这些人。原教旨主义运动是此类运动的典范。
第三种是改革运动,参与者众多,但是并不将矛头指向现行制
度。大多数的抗议事件和运动属于此类。美国的黑人人权运动是典
型的一例。第四种是革命运动,涉及对象广泛,变化范围深刻。革
命运动旨在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并创立新制度, 如美国的独立运
动、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
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文革研究华人学界出现“一个文
革说”与“两个文革说”的争论。该争论持续了 30 多年,至今仍悬
而未决、不分伯仲。两个学说并存说明它们各自含有合理性,同时
也表明它们各自存在缺陷。那么它们的缺陷是什么呢?
“一个文革说”的缺陷
按照“一个文革说”的定义,文革是一场运动。尽管文革与革
命风马牛不相及,该派学者却认为造反派的目标既非改朝换代,也
非推翻国家政权和打倒共产党8,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连古代的造反
者都不如9。
6
Freeman, J. and Johnson, V. 1999. Waves of Protest: Social Movements
since the Sixties. Lanham,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7
Aberle, David. 1966. The Peyote Religion Among the Navaho.Chicago:
Aldine.
8 金春明。1998。“两个文革说”与“文化大革命”的定性研究”《中共党史
研究》1998 年第 2 期。
9 徐友渔。1999 年。《形形色色的造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第 174、
乔晞华 文革的社会运动学分析
161
显然,“一个文革说”的学者采取了一套双重标准。虽然毛文
革并未把推翻政权作为目标,但是人民文革的成立却需要建筑在此
基础之上。如前所述,改革运动的矛头并不指向现行制度。既然文
革并非革命,为什么“一个文革说”的学者们对造反运动与党的运
动的迥然性质视而不见呢?学说和理论总是基于一定的假设。该派
学者的暗含假设是:亿万民众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乌合之众,是一群
没有思想只会盲从的群氓。
金春明认为文革不是真正的群众运动,原因是由于中共左倾思
想的影响、政治思想的压力、野心家阴谋家的蛊惑挑唆,民众参与
文革是被迫、盲从、不明真相。徐贲认为毛对各类群众始终牢牢地
全面控制,成功地将它转化成供他随意调遣、派作不同用途的基层
力量。还有人提出,民众不辨真伪,失去个性,只有感情狂暴,没
有推理能力,变成了乌合之众。陈子明更明确地提出,文革是三子
游戏:毛是骗子、造反派是疯子、消遥派是傻子。
虽然也有学者并不认同毛在文革中掌控一切的观点 (如董国
强,印红标,王绍光,班国瑞等),但是由于该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
主观性,双方各执一词难有定论。把问题归于疯子和傻子,认为民
众智力低下的作法不是没有理论根据的。早期研究群体行为的学者
对参与者是否理性、是否有自我意识持否定态度10。
1895 年(120 年前!---笔者注)勒庞发表的《乌合之众》一书
对早期的群体行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勒庞反思法国大革命以
及此后 100 年来的聚众时代,认为聚众对人的思维带来影响,使人
失去平常的判断力,变成野兽11,成为罪犯。著名社会学家布鲁默12
及芝加哥派学者(如派克、伯吉斯13、朗夫妇14等)深受影响,认为
176 页。
10 DeFay, Jason Bradley. The Sociology of Social Movements. http://www.weber.ucsd.edu/~jdefey/sm.htm.
11 古斯塔夫·勒庞。1999/1895 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
编译出版社。
12 Blumer, Herbert. 1946/1969. “Collective Behavior.”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ed., by Lee, Alfred McClung. New York: Barnes and Noble
Books, pp. 165-221.
13 Park, Robert and Burgess, Ernest. 1921.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 Lang, Kurt and Lang, Gladys. 1961. Collective Dynamics. New York:
Crowell.
红祸·文革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162
民众在互动中的特点是传染性、循环反应性、模仿性、易受暗示性。
虽然民众平时是有理性的,但是在群体行为的条件下,民众会变得
情绪化而失去理性。简言之,是疯狂人干疯狂事。
必须指出的是,勒庞是从一个被革命吓破胆的贵族视角看待法
国革命的15。该派学者认为民众的智力实在太低下了,与他们的智
力不能相比16。他们自命不凡,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派,与坚信
上智下愚的孔夫子一脉相承,也与自古以来好为人师的中国知识份
子不约而同。
民众非理性的理论遭到了尖锐的批判
17,早在上世纪的 70 年代
就已经被“不名誉地开除出”了研究领域,淡出群体行为学
18。理性
派(如格兰诺维特19、奥尔森20、麦卡锡、札尔德21、蒂利22、麦克亚
当
23、奥伯肖尔24)针锋相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群体抗议行为
和社会运动是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是在常规的政治途径不畅通的
情况下,为了达到目标不得不采取的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方式。麦
克费尔指责布鲁默关于聚众行为的理论是闭门造车的产物缺乏实
际调查。他做过实验,证明聚众行为不是一时冲动、没有思考。
15 Cragun, Ryan, Cragun, Deborah, and Konieczny, Piotr. 2010.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http://en.wikibooks.org/wiki/Introduction_to_Sociology
16 Kurzman, Charles. 2004. The Unthinkable Revolution in Ira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7 Turner, Ralph and Killian, Lewis. 1972. Collective Behavior,2nd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8 OpenStax College. 2012.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p.480. http://cnx.org/content/col11407/latest/
19 Granovetter, mark. 1978. “Threshold Models of Collective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pp. 1420-1443.
20 Olson, 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1 McCarthy, John D. and Zald, Mayer N. 1977.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 pp. 1212-1241.
22 Tilly, Charles. 1978.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23 McAdam Douglas. 1982.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4 Oberschall, Anthony. 1973.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Movemen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乔晞华 文革的社会运动学分析
16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平均主义导致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国
的百姓没有被毛和共产党忽悠,工人和农民普遍出工不出力,为什
么?这是百姓理性的表现。百姓所面临的问题与囚徒困境的情况极
为相似。如果人人都出力,社会主义经济会快速发展,结果是全民
都受益。但是如果我一个人不出力,其他人全都出力,经济仍会快
速发展,大家(包括我)仍受益。因此无论我是否出力,我都可以
受益。而如果其他人都不出力,无论我出力还是不出力,我都不能
受益。所以作为个人,选择不出力是明智的选择。这就是大锅饭弊
病的根源。为什么中国民众在经济生产方面表现得如此理性,却在
政治领域(即文革中)表现得如此愚蠢呢?按照布鲁默的解释,人
从理性变成不理性有个转换,但是他的观点受到了质疑25。
1966 年底出现的全红总26, 1969 年夏秋之交的石拐沟煤矿工
潮
27,文革初期南京大学溧阳分校的造反事件28是民众趁机寻求自身
利益的例证。 1966 年秋轰动南京城的王金事件则是民众寻求政治
利益的例证29。 持“一个文革说”的学者们也不得不承认文革中民
众诉求自身利益的现象,认为“两个文革说”的观点无疑有其合理
性。
定量的统计学分类分析表明,造反运动与建国以来发生的民主
运动以及美国的人权运动同属一类30,说明造反运动与民主运动有
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少当年的造反派继续当年的主张,开始推进
当今中国的民主31。文革后中国出现的数次大规模的民主运动是文
革造反运动的继续,而文革造反运动则是现今民主运动的前奏。
25 McPhail, Clark. 1991. The Myth of the Madding Crowd.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26方圆:1997 年。“自由工人运动的先驱——独立工会‘全红总’”。《北京之
春》(1997 年 3 月号)第46期。
27 程惕洁:2007 年。“四十余年回首看内蒙文革”。《文化大革命:历史真相
和集体记忆》。宋永毅主编。香港 :田园书屋,第 87-98 页。
28 Dong, Guoqiang and Walder, Andrew W. 2001. “Factions in a
Bureaucratic Setting: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n Nanjing”.
The China Journal, No. 65, pp. 1-26.
29 乔晞华:既非一个文革,也非两个文革: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个案
分析》。2015 年台北博客思出版社。
30刘仰:“文革—一个还是两个,这是一个问题”。《华夏文摘增刊》2011 年第
825 期。
31 Cox, Laurence and Nilsen, Alf Gunvald. 2005. “‘At the Heart of
Society Burns the Fire of Social Movements’: What Would a Marxist
红祸·文革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164
坚持民众非理性的社会运动理论淡出研究领域已经有 40 余年
了。该派理论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卷土重来、东山再起,笔者
不敢妄加猜测,但是在过去的40多年间新出现的社会运动理论中,
再也没有谁敢把民众假设成是一群智力低下、没有自我意识、没有
利益诉求、任人欺骗的傻瓜是不争的事实。诚然,单纯的理性选择
理论在分析社会运动方面也存在问题(如免费搭乘者问题)。因篇
幅限制且与本文的讨论无关,此处就不赘述了。
“两个文革说”的缺陷
华人学界几乎无人不知“两个文革说”基于社会冲突论。但是
鲜有人探究社会冲突论的前世今生,更无人提及社会冲突论目前在
理论界的地位。社会冲突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虽然
没有提出专门的社会运动理论,但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于社会
运动的理论32。社会冲突论起源于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后
者的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
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在相同的指导思
想下,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矛盾必然导致革命运动的爆发。由于
受必然性的影响,认同社会冲突论的学者往往把文革中的矛盾归咎
于集团利益的冲突,认为保守派由出身好的人组成,激进派中出身
不好的占多数,阶级背景的对立转化成红卫兵的派性33。
必然性的观点受到了其他派别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卢卡奇
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级只有自发的阶级意识,不可能有自觉
的阶级意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随着无产阶
Theory of Social Movements Look Lik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ternative Futures and Popular Protest, ed., by Barker,
Colin and Tydesley, Mike,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http://eprints.nuim.ie/460/.
32 Lee, Hong Yung. 1978. The Politic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 Case Stud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3 Chan, Anita, Rosen, Stanley and Unger, Jonathan. 1980. “Students
and Class Warfare: The Social Roots of the Red Guard Conflict in
Guangzhou (Cant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 83, September 1980,
pp. 397-446.
乔晞华 文革的社会运动学分析
165
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
阶级斗争必须从经济斗争提高到意识目标和阶级觉悟的高度。葛兰
西摈弃了资本主义灭亡是不可避免的观点。他强调,群众必须行动
起来进行社会革命。要进行革命,群众必须提高觉悟,而群众觉悟
的提高不是自动的。这就需要无产阶级的精英率先产生阶级意识,
然后推广到无产阶级的广大群众中去,进而推动革命向前发展
34。
文革中暴露出来的社会矛盾并非一朝一夕产生。为什么文革前
17 年中国的社会矛盾并没有导致民众大规模的反抗?麦克亚当指
出,结构条件并不能自动导致民众的反抗。社会冲突论所坚持的必
然性遇到了无法解释的困境。对于这一情况,资源动员论显示出了
优越性。该理论认为运动的发起不仅依赖于社会矛盾和冲突,还需
要社会资源。政治过程论强调不仅需要民众的反叛意识还需要政治
机会35。新社会运动理论强调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追求,跳出了过去
的经济范围36。 社会冲突论简单地把阶级背景与民众在文革中站边
的问题联系起来的观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如林伟然,向前,
福斯特,佩里和李逊,魏昂德,董国强和沃德 )。
由于社会冲突论存在的缺陷,在非经济因素和非阶级冲突为主
的社会运动中,该理论的运用受到了限制,特别是新社会运动理论
的出现,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社会冲突论在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失
去了往日的威力。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社会学教课书的社会
运动章节里,社会冲突论已经不再出现了,仅在社会运动理论专著
中作为历史介绍而出现。
“两个文革说”的另一个缺陷是其错误的定位。杨小凯把文革
中的群众组织称为准政党,刘国凯提出人民文革是反抗运动。郑义
提出人民文革是带有民主色彩的人民起义。人民文革的名称造成了
歧义。与毛文革或党文革一样,文革中发生的运动与革命无关。定
位革命使自己陷入无法自证的境地。更遗憾的是,郑义把造反运动
视为人民起义。这种作法无异于授人以柄,为“一个文革说”学者
34 Ritzer, George. 1988.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2nd
Edi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35 Tarrow, Sidney. 1998. Power in Movement.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in 1994.
36 Melucci, Alberto. 1980. “The New Social Movement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Vol. 19 No. 2, pp. 199-226.
红祸·文革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166
留下了口实。如果持“两个文革说”的学者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
提出,造反运动是社会运动学中的改革运动,他们就理直气壮得多。
文革的分期:两年、三年、十年
研究文革需要界定文革,而界定文革需要对文革进行分期。历
史分期是将历史分为命了名的时段。把历史划分为时段可以有助于
对历史的理解。历史的分期不仅有不同的划法,而且即使采用相同
的划分方法,史学家很难在时段的起点和终点上达成共识。即使史
学家在时段上获得一致意见,但是对如何解释时段仍会有分歧。一
种编年法在强调史实的某一方面时会掩盖另外一些方面。
因此,历史的分期充满了人为的因素,并非中立、清晰、免受
价值观的影响
37,划分时期变得政治化38。时期划分是史学界的难题
之一。时段的划分不仅仅是发现历史转折点,而且取决于事先预定
的标准和原则39。
目前对文革的分期莫衷一是。持“一个文革说”的学者认为文
革是十年,而持“两个文革说”的学者坚持文革只有三年(也有人
认为文革只有两年)。面对僵持不下的争论,有人提出折衷方案,称
广义文革为十年,狭义文革为三年。
而西方学者曾一边倒地持文革 3 年的观点,原因是在西方国家
不以推翻现行政权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司空见惯,西方学者没有只反
贪官不反皇帝的社会运动不能独立的概念。他们严格区分 1966-68
年期间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Movement)与 1969 年到 1976 年期间
37 Cuevas, Bryan. 2013.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Periodization of
Tibet History”. The Tibetan History Reader, ed., by Tuttle, Gray
and Schaeffer, Kurt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49-
63.
38 Anjum, Tanvir. 2004. “Temporal Divid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Major Schemes of Periodization in Indian Hisor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pp. 32-50. http://www.academia.edu/6647852/ ... _A_Critical_Review_
of_the_Major_Schemes_of_Periodization_in_Indian_History.
39 Bentley, Jerry H. 1996.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Periodization in World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1, No. 3, pp. 749-770.
乔晞华 文革的社会运动学分析
167
自上而下的党的运动(Campaign),如韩愽天、班国瑞、安德佳、佩
里、施特劳斯和陈佩华(参见笔者关于社会运动与党的运动的区别
的论述,因篇幅限制,此处就不赘述了)。
分期的异同在于分期的标准。 法国学者巴迪欧一语中的指出,
群众的政治活动存在标准是群众运动的口号、组织和地位。从这一
角度出发,文革应该是从 1965 年 11 月到 1968 年 7 月。然而从国
家的角度看,用国民的稳定、国家的生产、高层的团结、军队的内
聚力等标准衡量,把文革分为十年也有道理40。白霖认为如果用报
导高层政治的报刊头条作为标准,九大结束可以算作文革结束的标
志。但是如果按军人篡政为标准,林彪的倒台也可看作是文革的结
束。毛在 1976 年 9 月逝世,也可作为文革结束的标志41。从国家整
体来看,文革分期为十年对于西方学者也是可以接受的。有的西方
学者已经开始接受文革十年说42。
坚持文革是三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个文革说”的学者认
为,当局把文革作为十年一起否定出于政治算盘,把三年和不受欢
迎的七年镇压混合起来,使造反派成了文革罪孽的替罪羊。文革三
年说可以撇清当局对造反派的妖化。然而,这种因噎废食的作法忽
视了人民文革和毛文革之间的联系。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除了文
革初期毛为了打败政敌的特殊情况,执政党对群众运动一直视为洪
水猛兽。“两个文革说”的学者不得不承认,没有毛文革就没有人
民文革,两个文革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相互交错,如安德佳所说,文
革不是要么人民文革要么毛文革的问题。
1968 年 7 月 28 日深夜,毛与首都五大学生领袖紧急会面,标
志着文革造反派组织的终结。但是造反组织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其人
心、影响力和战斗力的消失。标志着党内激进派的组织(中央文革
小组)于九大以后逐渐消失,但是其成员进入了中共政治局,地位
和影响力由于合法化而增强了。造反派组织消失的同时,各地的革
40 Badiou, Alain. 2005.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Last
Revolution?” Positions 13:3 (2005),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485-
486.
41 White, Lynn T. 1989. Politics of Chaos: The Organizational Causes
of Violence in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2 Unger, Jonathan. 2007.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 the Grass
Roots.” The China Journal, No. 57 (January 2007), pp. 109-137.
红祸·文革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168
委会相继成立。有相当数量的造反派进入新的政权机构(如上海的
王洪文,内蒙的高树华,湖南的唐忠富、胡勇和叶卫东)。
而且当时还存在一个合法组织(工代会)专门收留造反派成员,
以便将来取代文革前的工会。工代会的存在给了湖南造反派陈益南
一个活动平台。陈依靠工代会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东山再起。1974 年
湖南出现了造反派重组力量后空前一致行动的独特态势43。尽管形
式上的组织没有了,但是造反派的人还在,思想还在,斗争还在继
续。邓小平曾说过:对这些人,只要稍一疏忽,他们就会爬上来。
所以对这些人的能量,其危险性、危害性,千万不能低估。邓的谈
话和清查三种人运动从反面印证了造反派力量的存在和潜力。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在更长一点的时段, 可以有助于文革的分
期。中共建国以来的历史有两个重要事件是共认的:文革的开始和
改革开放的起动。如果以它们为界可划定两个时期,从 1949 至 1966
年为文革前(17 年),从 1978 年至今为改革开放后(37 年),余下
的 10 至 12 年是待定时期。相对于近 70 年的时间,从 1966 至 1978
年的 10 多年时段是三者中最短的,是否有必要再把三年和七年单
独划出来作为建国以来历史的两个时段呢?既然无论怎样划分都
会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解释,我们不妨在如何解释上下功夫,而
不要纠缠在如何划分时段上。参照目前国内流行的文革分期,笔者
建议如下:
文革的分期及命名
时 间 名 称 说 明
1966.5-1969.4 民众造反期 群众造反兴起,激进派与保守派斗争,
以保守派失势开始
1969.4-1971.9 左派分裂期 激进派分裂,林彪集团倒台,民众激进
派受整
1971.9-1976.10 党内斗争期 党内博弈,以党内激进派失败而告终
由此可以思考的重要政治结论,就是民主对于中国的含义、意
义、价值究竟是什么?
民主对于中国的含义、意义,归根到底是一人一票、政党轮替
和有效的监督弹劾制度,只有请到这个“德先生”,才能摆脱中国
从古到今通过暴民造反和科举做官这两条线共同和交替为用毁坏
中国社会、致使它无法形成公民社会、法制社会的恶性循环,摆脱
门阀贵族势力和庶族豪强势力此起彼伏的缠斗。
因为通过一人一票、政党轮替和有效的监督弹劾制度,就彻底
清除了产生上述现象的社会土壤,出身不论贫贱,都需在阳光下展
翁寒松 文革中“清查五.一六运动”的后果
211
示自己的心态、素质和方略让选民透析,从而获取公职,民众即使
选错了人即便不弹劾也不过干一个任期灰溜溜甚至臭哄哄地下台。
当然,现今集中到一点,就是应摆脱中共的一党独裁,不让其
因一己私利和小肚鸡肠致使文革和“两蛋上天”的悲剧在中国重
演。
文革时期军内的一场大搏斗
贺龙案辨析
He Long Case: A Power Struggle i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37 佚名《打倒贺龙的主谋到底是谁?》,《华夏文摘增刊》,第 747 期,2010 年
4 月 19 日。
卞仲耘是被红卫兵打死的吗
兼谈宋彬彬的道歉
Was Bian Zhongyun Beaten to Death by
the Red Guards On Song Binbin’s Apology
63 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 1965》,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年 12.月,页 659。
64 李伟东著:《清华附中高 631 班(1963-1968)》,柯捷出版社,美国纽约,2013
年 2 月(第二版),页 50-64。
65 上海市教育局:上海市中学生要求进行教育革命的情况汇报,1965 年 2 月
13 日,B105-2-941-1,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缩微。
杨隽 重探“中学生要求进行教育革命”事件
273
研究者们从深度继续挖掘,从广度上加以联系,即挖掘不同地区,
不同个案间的关联,甚至和北大四清联系在一起考虑,则必将大大
推动文革前夕的研究,甚至有可能带动对红卫兵运动初期的研究。
“批林批孔”运动中“批孔”的基本特征
从中国共产党与儒家文化关系的视角来解析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CP and Confucian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izing Confucius during
the Movement of Criticizing Lin Biao and Confuc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