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普遍使用AI以后,还需要有人当老师吗? 易中天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的书面发言。我原本是要到会发
易中天
普遍使用AI以后,还需要有人当老师吗?

普遍使用AI以后,还需要有人当老师吗?
图片
作者按: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的书面发言。我原本是要到会发言的,也到了北京,但不慎受伤,需要紧急就医,谨向主办单位和与会同仁致敬致歉!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这个题目说得直白点,就是普遍使用AI以后,还需要有人当老师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定义人工智能。

01



什么是人工智能?

根据AI的回答,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人工智能的英文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

图片
它是一种技术科学。

目的是研究开发出某种理论、方法和应用系统。

这些理论、方法和应用系统,将应用于一个目的——模拟和拓展人类智能。

由此可见,在这里,人类智能是关键词。

那么,什么是人类智能?

02



人类智能可模拟和可拓展吗?

对于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AI的回答是:

人类在认知、学习和适应环境中展现出的综合能力。

很好,综合能力,这个词我们要记住了。

现在要问的是,人类这种综合能力,是“非人类技术”可模拟和拓展的吗?

部分能,部分不能。

就说记忆。

记忆是可模拟的,因为记忆无非是信息的存储。由于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十分强大,其“记忆”能力远超人类。又由于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换代,AI不但不会像人类个体那样记忆力衰退,反倒会增强。

因此,这种能力还可拓展。

图片
知识的掌握也一样。知识和记忆,都可以理解为数据。数据可以存储,也可以传输和录入。传授知识就是录入数据,掌握知识就是存储数据。传授知识以前靠老师,以后可以靠AI。老师只要教会学生用AI,就行了。

被视为“力量”的知识,将成为最次要的。

人类的生存,只要有常识就够了。

只会传授知识的老师,也会下课。

再说推理。

推理也可模拟和拓展,因为推理可以理解为计算。计算机是讲逻辑的,运算功能也远超人类。AI完全可以像做平面几何题一样,帮助人类进行推理,包括诊断病情和侦破刑事犯罪案件。

这一点,我毫不怀疑。

有知识,能记忆,会推理,AI可以替代人类,让教育成为非必要的吗?

不能。

03



方法与智慧

人类的生存需要知识,更需要方法。

知识是数据,方法是程序。没有或不能经过程序处理的数据没有意义,没有使用方法的知识也是废料,无论存储在电脑还是大脑。

方法,是需要教育的。

这是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一大区别。计算机的程序可以拷贝,为电脑安装程序也可以是一次性的,让人类的个体掌握方法却需要教育,包括示范、训练和举一反三。其中最难的是举一反三,因为已经接近智慧。

图片
智慧与知识和方法,有什么区别?

知识是数据,方法是程序,智慧是超越程序的程序。

超越,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有一天,AI真的做到了自我超越,那么恭喜各位,人类离灭亡不远了。

实际上,方法有很多种。

比如使用工具的方法,就可以借助AI来训练。

不过,我更愿意把这类方法叫做技能。

但,教会纺织工使用纺车并不难,踢翻纺车更不难。由于不小心踢翻纺车而发明珍妮纺纱机(Spinning Jenny)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了。在这里,需要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方法,是智慧。

图片
这样的智慧,并非人人都有。

所以,不小心踢翻纺车的不计其数,发明珍妮纺纱机的只有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

由此可见:



知识和方法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

知识可以传授,方法可以训练,智慧只能启迪。



启迪智慧,是AI不可能做到的,只能靠老师。

为什么呢?

04



什么是智慧?

获得智慧包括三个条件:直觉、灵感和思想方法。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是有直觉的。生活经验还告诉我们,女性的直觉能力往往超过男性。当男人还在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女人就已经给出了答案。直接给出答案,AI当然也会。但那是因为计算速度快,同时省略了计算过程。人类的直觉却是不假思索,根本就不需要推理。这跟AI有本质区别。

直觉也很微妙。比方说,女人往往无须任何证据,甚至没有蛛丝马迹,就能直觉到男朋友有没有变心。这件事恐怕很难交给AI。因为如果不录入数据,AI是无法进行计算的,尽管它的计算速度快,还能省略计算过程。

可以说,直觉其实是一种天赋。

图片
灵感也一样。顿悟、开窍和灵光乍现,都完全不走程序。你不能设定一个程序,规定机器在什么时候灵机一动。我们也很难设想,人工智能突然开窍,发现自己不过是人工智能。那样的话,最轻微的损失也是会死机。

自己都没有的,怎么可能让别人有?

所以,直觉和灵感,AI都帮不上忙。

思想方法呢?

AI同样使不上劲。

思想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尤其是主动发现问题。当然,只要设定程序,人工智能也能够及时发现煤气泄漏之类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但这准确地说,是发现情况而非发现问题。问题一定是可讨论的。不能讨论或不必讨论,就不是问题。

图片
讨论也不一定要有结论,比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类问题的意义不在求得标准答案,而在讨论本身。正是通过讨论,我们获得了智慧。

可以说,一切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方法。

人工智能却没有必要变成哲学家。试想一下,一个机器人在那里发呆,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结果会怎么样?你家的房子弄不好会着火。

结论是:人工智能,智而不慧,也慧不得。

05



还有哪些是AI不能的?

AI不能的,还有很多。

比方说,艺术创作。

近年来,关于AI能够进行艺术创作的说法甚嚣尘上,我也看到了一些所谓的作品,包括格律诗。实话实说,平仄和韵脚倒是没错,却了无诗意。诗家颇为看重的“诗眼”和妙不可言的句子,更是不可能有。

道理很简单,那些要靠灵感,或者天真。

比如六岁女孩姜二嫚的诗:

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事实上,艺术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形式,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色彩和线条的组合形式,语言文字的排列形式等等。形式对于艺术是极其重要的,但又只能用于传达情感。而且,正因为情感无法用概念性语言传达,才需要艺术。

这就不是逻辑推理和运算速度能够帮忙的。

恰恰相反,情感的特征之一正在不讲道理。你去问“私生饭”为什么那样疯狂地追星,得到的回答多半是:我就是喜欢他。同样,网上某些人会对某个人不依不饶地追骂,而无论对方做了什么,理由也多半是:我就是看他不顺眼。东野圭吾的《恶意》就写了“纯粹的、没有来由的、深不见底”的恨,降央卓玛唱的《那一天》则写了瞬间产生、毫无道理又终身难忘的爱: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That day I closed my eyes in the haze of Sutra Hall

蓦然听见是你诵经中的真言。

Suddenly I heard the voice of your scriptures

那一夜摇动啊所有的经筒,

Under the night’s cloak I made every prayer wheel revolve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Not to pray for the departed, but only to brush against your finger tips

看到没有?仅仅因为听到声音,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对方,还爱得死去活来,不管不顾,这是什么道理?

没道理。

起因没道理,过程也没道理。

没道理,就对了。

这样的情感,AI可能体验?

不能,它太讲道理了。

同样,AI也不不被允许有偶然性。

在设定的程序中,一切都是必然的。

艺术却相反。没有两次演出会一模一样,没有两根线条会完全相同,也没有两位艺术家会创作出同样的艺术品。猴子学人之所以可笑,就因为学不像。如果完全像人,那就是恐怖片了。

图片
所以,艺术创作充满偶然性。正是偶然性,保证了哪怕具有复制特征的艺术作品,比如版画、书法和演出,也有个性、差异和温度。

这又是AI做不到的。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力量是强大的,前景是广阔的。惟其如此,我们才要高度警惕,警惕掌握了算法的AI,在精准找到社会大众的情绪点后,迅速制造出满足情绪刺激和情绪宣泄的视听作品,投其所好地进行推送。那样的话,我们将跟养鸡场里被投喂的鸡没什么两样。

科技进步也好,发展教育也罢,结果不能是人不像人。

06



教育与人

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这在本质上,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属于自己。没有谁能够代替别人去成长,就像没有谁能代替别人去死。就连教育者比如家长和老师,严格地说也只是陪伴者,更不用说AI了。

至于人工智能,它永远都只是一种技术科学。无论其理论、方法和应用系统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只是仅仅应用于模拟和拓展人类智能。个人的成长,人类的健全,还得靠教育,靠自己。

因此,当教书可以部分地借助于AI,育人就成为主要工作。

教师也不会失业,但工具箱里至少要有这些东西:







图片






1

必要的知识储备。

2

基本的思想方法。

3

尽可能丰富的人生体验。



愿与各位同行共勉!

图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