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诗与时间之弧 ——《当代荆州诗百家》序

转发赘言:
, u& `$ {& Q( c1 @3 t8 F; Z# Y7 D; O  \1 C1 R1 p
今天,吴利华给我送来了他主编的《当代荆州诗百家》,厚重的礼物。序言是我写的,有万余言。我看了一遍,几乎没有做任何改动,这令我吃惊,当然也高兴。审查近半年,我以为已经删改得面目全非了。就在同一时间,我的《自选集》交由北京某出版社出版,删去了15篇文章、6首诗、一部中篇小说,见含有“文革”“上帝”字样就全篇删去;保留的文章中间也删,接不上气他也不管。据吴利华说,这次出诗集,写文革的几首诗还是删除了。但我翻看了若干,按照北京标准,这本书恐怕根本不可能出版;我写的序言,里面的观点,也都不是主流,多有“碍语”,但系数保留了。不由得不对长江文艺出版社顿生敬意。因此,朋友们若出书,别在一棵树上吊死,东方不亮西方亮。还是有“良心编辑”与你惺惺相惜的。序言太长,您乐意就瞄一眼,不看也罢。) |( [" K4 p3 ?3 F6 y: b$ O
黄大荣  2020.7.195 M: x+ L# g& U. H9 H( i5 t# k! k

! `* C/ _% {/ i# z: q" z9 ~' W% y! I$ G
3 ~8 v) K$ A. q. [! J

5 w' G' `5 D: Z; ^诗与时间之弧; N& i9 ^1 A1 _% l) C* z) ^
——《当代荆州诗百家》序
4 z3 t$ @) E2 `0 ]5 V5 z9 P; d
' F0 d3 M: M& O
$ o' k* x' f  [) K: g
" t9 e. i" e4 e2 t% i黄大荣
7 i+ I4 ?. A0 {0 {2 P9 j% W
7 {% B" s0 K7 v
" d1 C7 G; m( T0 R' B+ ~  V  x& G* H' L
一     弧线- [, Y! D5 ^+ y! O
2 u; G$ r9 f6 C3 N! I
   
, g2 M- q9 Z! J' c& M& G) W' ]% H0 e3 K6 C8 c; c9 {

3 v/ c7 g, c/ S( g# p! q
# `; d& s2 ~, |
  X8 E1 q0 m9 c
4 [+ h9 G) Y" q$ a" P少年顾城有一首成名作《弧线》:
# c6 L) a0 I* R) E! U" g+ N
& H- ~. g- p5 ^1 x) ^' S3 I: z$ j9 {* T% Q
" Y, ?* Q1 p3 x' `  C0 e, s+ x! Y( \$ I
鸟儿在疾风中
; B) z' m6 B- R  N6 Q( f9 {% G6 g$ F( E" A: Z
 迅速转向/ h6 `1 j6 p7 ], k: P' i5 V# J9 T

) j# _9 I2 _4 M4 i( Y$ ^ 
0 v9 M* M# {  I
0 r. z7 @- }% B+ d6 Y, Z) |: h少年去捡拾# X' `; @2 l5 f/ I! C3 z" T

0 f8 e: [6 |' n% u1 P  ~ 一枚分币: L; h7 i, |3 e  y/ g

4 G. y  j6 {- |, l) c   ^. t- {& F% S" I. p/ u
6 v" n# c+ ^) N* X/ l, \
葡藤因幻想, R0 \& S, n  l- F) p
0 j. J/ @' P. C( Y
 而延伸的触丝- T- v+ `2 l' R3 C0 b0 w( u
( v2 t# K# I6 A8 L$ g5 s) a
 
, o# B+ M0 |& b
$ e7 ^2 b; t" S海浪因退缩8 H' `$ O) [! k: C( h7 W1 t
$ t: o5 A- Z3 F/ h! l, I
 而耸起的背脊9 E# Y# A+ h5 F" r

" u7 F; _3 ^" ~/ G* Z  h1 a3 ? 7 o8 f& R0 L4 h8 _+ a* q3 {0 W
! @6 k5 ~+ c% E3 J
那时,他还是弯腰捡拾硬币的孩子。姐弟俩复写纸印的蓝色诗稿,曾经寄达我的手上。那是撒传单撒来的。为了换取三元五元稿酬,填充饥饿的流浪生活。而后,他入伙一群最有才气青年的地下诗社,油印蓝色封面的《今天》。如潜射导弹升上空中,成为朦胧诗代表诗人。轰轰烈烈的恋爱。移民。乌托邦式的三角恋。而比这更轰动的是诗人之死,残酷到令人发指。他像一颗流星,划过一道璀璨一时之弧,坠入罪恶的黑暗。" M# \) W6 n% |. y* w9 t1 I

& o5 k7 [; T7 {/ N( B这首诗,孩子般单纯,通透。象,透明得触手可及;意,透明得一丝不挂。却有着天才般的早熟,永恒的魅力: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诗与生命之弧。3 o1 n1 M+ O* O' }0 a( e; r- k

( m) q" n) N3 |6 M世上哪有直线?你在纸上画条直线,以为它直而已。在爱因斯坦那里,纸不是平面,直线不直。一维二维三维空间是弯曲的,时间是伸缩的,都是运动的函数。  w/ \$ h4 v& V$ f- [

' f$ x4 K6 O% @8 E! G2 X华吉人生轨迹的弧线,竟然长达二十多年。他带着仆仆风尘,从商界归来,探视旧友,依然揣着当年的童真和诗心。难得,却并不意外。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沙市报》写过一篇《文人下海》,我身边的文学青年,居然就一个个“失踪”了。竟然一语成谶。当时我也深感生活的平庸、乏味和无奈,也曾跃跃欲试,闯过海南,亲眼所见的大学生赶海潮的悲壮惨烈,吓得我退缩了。华吉年轻气盛,坎坎坷坷,百折不回,终于小有成就。他算是幸运儿么?我与他匆匆见面,他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这几十年阔别文学后的弧线。他视界开阔,思维缜密,一旦遭逢转折点上多重艰难的选择,他会对种种的可能性和风险条分缕析,清晰地预判。写诗,他在梦中;从商,他回到残酷的现实。以他魁梧的体魄和理性的头脑,不成功倒是辜负了上苍。而我也看到,我的更多的朋友和学生,跌跌撞撞,几起几落,至今还在与命运博弈,顽强地忍受着生存的困窘和生活的煎熬。这种顽强,源自诗心?生活板着面孔正告他们:冷漠的世界不相信眼泪。4 A( u$ Z# i9 @* d: o
! w7 g8 ]9 k+ E
时间,对于个体的人就是生命。画过天空的弧线,不都是美丽的。而正是一道道生命之弧汇聚成的七彩之虹,与太阳交相辉映。
% O4 g  z' c* C: l! W0 q: g4 A) a9 d
《全球史》作者约翰·麦克尼尔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只因人性如此。唯有历史学家才说得出如此深刻的名言。“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只有一流艺术家文学家才能抵达同等高度。太阳何时初照人?汉服唐装旗袍,如今不过换了西装革履而已。一幕一幕的人性演出,永远没有落幕之日,让人泪湿青衫,唏嘘不已。
8 }! F! N3 q& k5 ]5 Y1 ^, k" ?2 `. {$ p2 I- F- W0 z
华吉重拾旧梦的第一桩事,是怀旧,是归队,是“集合”已知的和早已经不知踪迹的当年那些激情的诗友,捡拾四十年来诗的弧线——林林总总雪泥鸿爪构成的人生轨迹。他充当了一名没有军衔的“将军”,编辑一部洋洋大观的《荆州百家诗选》,命我为之作序。面对厚厚一摞打印诗稿,凭他的心思,热忱,凭他艰难的寻觅、搜罗,年逾古稀的我竟也不好意思推却了。
7 a0 y* Q; X+ p3 Q4 r+ l# f$ P; h! i5 k1 g
四十年沧桑巨变,早已物是人非。许多人杳如黄鹤,许多诗稿,尘封何处?他的搜求之难,可想而知。他又是如此心细,征询我的意见,荆州市中心城区之外各个县市区诗人,是否应该纳入选集。我自告奋勇,为他分担了这份任务。所幸身处信息时代,在微信群发出征稿消息后,很快得到各地作协主席的热心响应和相助。这部煌煌诗集,这才实至名归——遗珠之憾,在所以难免。在诗人排名顺序上,他也颇费斟酌。按年龄辈分?我以为,长幼有序,是传统礼数;以姓氏笔画或拼音字母为序,则属现代法理。他可能会采纳我的意见吧。《荆州百家诗选》书名副题《近40年荆州诗人作品选萃》,得益于著名诗词家龙榆生始于1930年编撰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启示,准确又大气。
% O, @& Q, w; R/ M5 ^6 z2 S# u7 A' P  z3 o# C3 A
我素来尊敬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人。古人云,立功立德立言。老杜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立言之事,乃千古之事。故略述一笔,以飨读者,以誌久远。2 q6 o3 `* B) ?2 u$ _7 t5 Y  y  E

. `) Y$ r* g9 O" A3 `/ n/ c7 r % e+ m7 c7 j7 }/ y! P1 N1 C" a

. Z- |8 S1 f! ^4 G4 n8 G       二      烟云万象   + K7 y! \4 s; x9 G, E+ U0 F

+ e. C0 z" A2 V
3 d; ~0 p( e. p# Q, Z) t5 l. b, B' j! m4 A0 a% s% Q' L
综观这部诗集,正是烟云万象,蔚蔚大观。
' }' G; y6 @. T3 b( \6 ~, w
- ]3 i4 _+ @6 Q& _( D0 X# e$ G高柳坚守着独立人格和精神。他的多方面的现代性实验,从未停步,语言从欧化走向质朴,而思想的锋刃,依然是他诗歌里唯一幽微的寒光。他对语感和内在节律的把控,已然纯熟。文本自由空间的大胆留白,反而增大了诗的张力。“诗如其人”“风格即人”对他来说再恰切不过。
3 I& x9 C* T) Y2 z# O" a9 d$ _+ c
杨章池在当代诗坛,以现代叙事诗独树一帜。他的小型叙事诗,注重细节捕捉、提炼和富有质感的画面刻画,当代在场感强烈,被誉为小镇方志的诗写者。而他往往能将远方深蕴其中。写法上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杨章池的诗,总是能在现实与虚拟的交互中找到生命的灵动与惊喜。他甚至还能在俗世的苍茫中运笔如神:“一切多么美好,我要向世界,再做一个鬼脸”……
2 e# t% d7 V3 [
1 `+ l9 ]" X8 W9 Q8 D5 o, b8 ~袁小平是我心目中的具有文学天赋的诗人和小说家,用生命书写的写者,为文学而生的人。特立独行的性格成就了他特立独行的小说和诗。他是那种单从文本就能分辨出作者的诗人。文字是他手里万变的魔方,结实,似轻还重,灵气逼人,个人化的发见和体验,俯拾即是。哲思的流露半遮半掩,就像摸准了审美最致命的那种分寸感。他用词险峻,既有刺痛感穿透力,又有飞花滚雪之妙。在底层人物、边缘人物刻画饱满圆润度上,少有人能出其右。
5 v- }# m! K; `: F
: o+ p1 z5 q- _: P舒和平历经生活的磨砺,诗歌创作进入成熟的阶段,诗风沉稳、老道,饱含岁月的沧桑与心灵的充盈。他在传统的清澈与现代的驳杂中,找到了独立个体完美的表达。
; X0 j( l# v" B. e* |, p; q6 |" P. Q, a) Z3 g7 J1 P" |; R
高柳曾把铁舟称作是“寻找生活秘密的诗人”,把他归为优秀的技术现实主义诗歌的典型代表。他说,铁舟一次次穿越形而下的污浊和形而上的迷雾,直接抵达现实与灵魂“最核心的部分”。铁舟是拥有整个乡村的城市诗人,他的诗来自心中的大地,他扎下了根,他写出了乡村的美好与沉沦,也写出了城市的诡异与忧伤……% b+ A7 @9 f' k/ C( j
5 H. L0 I* i; H. z& B- T
陵少的诗,属于在场写作:题材多元、刚柔并蓄、收放自如,诗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所涵盖的信息量足以让人心生惊喜。他的诗有思考、有情怀,朴素的语言里,隐藏着技巧。尤为难得的是,那字里行间,暗藏王者气象——声东击西,顾左右而言它。当然,那不是谜团,更不是天书,凡入局之人,自可通幽。( |" k9 \+ H3 I) M8 _$ V. s6 e
: `1 `% Z/ N: h5 }
浮石随时能给我们带来柔情和生硬的美,一个在并不简单的混浊生活中浸润已久的人,他奢谈着爱情,且能写出少年的诗歌,这是他极大的荣耀,也是他隐蔽的忧伤。他的爱诚实、夸张,抑或在文字中玄虚得可疑。浮石是深谙隐喻之痛的诗人,他在隐喻中愈陷愈深,以至于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
) j' `$ m3 \! Q7 y& V3 ?2 ], Y: o; e! z' F
诗人杨万安一直在默默地写着一些老道而沉着的诗歌。他深潜于命运的轮回,在喜悦和不安之中,他的姿势有点义无反顾:他抑或是在歌颂诡异的美德和快意的恩仇……5 u* e) o; U: f. `- N1 J

: Q% a& ~1 O. K 诗人高柳曾惊喜地发现罗利民这组力量的诗歌:“一块巨大的铁/浇上泪水/让它表面幽蓝内心纯白”;发现生命的孤绝与生生不息的玄机。罗利民的人和诗,都处在一种最好的“民间状态”,既在黑暗中,也在白夜里,他手擎勇敢的诗歌之光,并不企图照亮什么,只为守护自己的灵魂。
$ y+ P7 g1 T: j" @( C, X: E9 t0 F
6 P' l' o- n% S* G' e8 h& ]6 y 汪剑平近年来诗写取得质的飞跃,处在爆发期。许多评家注意到他的诗的在场,忽视了他俯察与仰观的双向交融。贯注他的诗歌里的生命意识,十分强烈。在语言方面,他也有不少质朴的歌唱性的成功实验。3 Z8 `0 r  _: w* k/ f
' l4 M7 J7 S6 }# A- @( r& |- |
华吉的诗,同样以质朴见长,介于抒情与叙事之间,把在场有意识地向远方延伸。
3 P1 W  c+ G2 K3 N$ [/ _" c. A+ q* U( E" R# g
莲叶的小诗,有极简主义特色,专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写得轻盈,灵动,温情,让人过目难忘。她的诗句,信手拈来,就像采撷老屋后面的山花野草,然后含着微笑摇晃着给你看,分享她的赤诚的愉悦。! L& f/ s; v: h! d" T1 A3 W6 K
, Y+ L  ]3 G7 E1 b% T
老诗人赵宗泉,是此地最早成名的诗家之一,当年主事《沙市报》副刊,栽培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他的近作,承传了他对具象物展开诗意联想的特殊能力和一贯风格,而岁月沧桑,平添了他的睿智和思想穿透力。9 ?/ T% e  J, y6 S' A7 \
+ f" I) K, w; h" m
碧川经年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增强了他的历史感,他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人物,不乏独立识见。
! w; p- C6 ~0 ~
# H1 U8 _4 {5 K: m7 s; U) s3 ~钟静的诗作,一如他的真性情。他曾是风流倜傥的青春歌者。他忘不了穿草鞋走出松滋那天的漫天大雪,底层人低矮的生存,总会动情地呈现在他的笔端,把其实很遥远的镜头推成近景和特写。近来的诗写,拓宽了视界和题材领域,诗风也在有意识地向现代风格转变。浪漫与灵性仍在他身上弥漫,于是他不断咀嚼着岁月的苦涩苍茫。钟静有你们不懂的江湖,但今天他必须接受岁月风雨的洗礼。一个濒临险境、重回大地的诗人,他依然有历久弥新的英雄情怀,荡气回肠的儿女情长。8 |2 n8 U7 Q" s2 }
8 }! y( k9 F% Z1 g  m
许铃琴的诗歌,第一印象就是清新、自然,不刻意追求诗写的高难度,不故意藏匿思想情感。这几年她尝试把唐风宋韵化进新诗,实验每有佳作。这也得益于她的勤奋读书,从古典文学获取滋养。她牵头组织的监利女子读书会,卓有成绩,名闻遐迩。5 J. c; ^0 N1 E

6 g3 O- M2 u' C5 A, Z颜彦是九零后诗人,他的诗写明显带有当代先锋气息,注重意象的繁复重组、思路与韵律的自由跳脱。我欣赏的一点是,他没有生造词语和刻意媚俗弄巧,保持着诗写的纯净。
- A+ J" U2 }3 L+ b& o% E4 z) I& V
袁磊与颜彦同龄,诗风迥异。他的诗句,有着酣畅的叙事性,饱满丰盈,却也不乏从容和自己的节奏。文本呈现的较为直白的后面,跳动着个人情思。% S  Y- f, ?: _. ^7 h; W

$ H% M& l. c0 o( ]萧萍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诗,明快活泼,转圜灵动,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别具一格的从心底流淌而出的诗句。须知,不事雕琢、一气呵成比精雕细琢要难得多好得多。
: X- H+ Y! `$ y2 _4 B# ]8 y
4 }) G1 c9 `4 g% `8 G8 h8 ~( v懒懒的诗,风格独特,有如口语的即景白描,但她的口语是提炼过的规范语言,极尽平淡,极尽自然,而就在这朴实无华的诗写中,你能窥见她的诗心,她的敏锐和超验体验。读者面对她诗歌文本呈现的寂静,不自禁地浮想联翩,感受到一种神秘、折磨和不安。2 n* [# E: G5 \8 L1 U9 z

; R7 ~3 y, z/ }, U齐家银最近一组抒写亲情的叙事诗,获得诗友广泛认同和赞赏。得益于细节的提炼十分精当和简约,一个“绝”字了得。我们不必再怀疑,诗写的要诀,是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性的独特发现,是真情流露和质朴书写。
: L4 [& O& \) `7 g# x
/ A% r6 U$ \/ G& [: e8 G+ x  [% F) P此外,彭定旺,青山,任善炯,张俊,石华莉,等等诗人的作品,都颇具个人特色,在整部诗集中,光彩闪烁。
$ M. E& [4 e+ e! g
8 J6 o% R: R1 {( p; m; _) x最后,我要特别提到从沙市走出去的两位诗人。
( p6 [  E4 b1 O1 ^. v$ z/ X+ v- n/ p! U4 F, g+ d( N
刘洁岷教授,诗写与诗学兼工,是当代诗坛举足轻重的诗人和诗评家。依我之见,他的诗作,似应归入知识分子写作。诗意盎然的背后,是智慧,是学养,是书卷气。“刘洁岷多年来始终坚持并变革着他从容的诗歌,他在缓慢中的敏感与对技艺的“内修”使得他的诗歌语言处于一种高度克制状态,在一种繁杂、开阔的言说中往往给人以本质上有些纯净又有些模糊的印象,并将阅读者渐渐浓郁地笼罩起来——那种“平淡”的突出。这静悄悄的诗化过程,不仅是人性的智慧彰显,理性的神示,也不仅是诗人对突破语言自身桎梏的耐心和勇气,而首先是一种对事物的客观性极其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性的尊重,同时也是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把握与思维之中对语言、语义的模糊现象的深层认识。”(高柳)他的诗作,也是我个人偏爱的一类。/ t; T  P7 a# Z  t# n

) ?4 W! g' s! k1 b还有一位已故老诗人郑定友。早在文革期间,郑老与我过从甚密。每有新作,我都能先睹为快。尽管他出版过好几部长诗,但我认为,他的代表性作品,乃是四句七言的新诗。不讲究平仄格律,由此获得更大自由,但这不是口语诗、打油诗,是完全意义上的吸纳了古典与民歌养分的新诗,写景写意,抒情叙事,诗味颇足。他善于运用传统的铺垫手法,在诗的末句易峰突起,出奇制胜,境界全开。有的则格调清奇。这位苦吟诗人在新诗民族化上面的探索,一望可知。这部诗集,留下他的几首遗作(可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是对这位前辈诗人最好的缅怀。& E% c& }6 P, T, g" x- Z
  m# N# \- F( O# s) n8 q0 r* s! k
四十年时光转瞬即逝。荆州诗人在这漫长的时间弧线,留下了多少仰天长啸?多少喜泪交迸、长歌当哭?这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生的屐痕,是心灵的背书;是成长成熟,也是渐渐老去……今天,我们终于有了一本厚重的书,一份献给自己也献给后辈子孙的馈赠。
/ ~- [  P: v/ ~& o- V9 @7 K5 G
那么,有没有我稍感遗憾的地方呢?
" m- X7 q! \( L2 u' k% Z* n
" [% v8 x5 P7 N' T首先是遗珠之憾。这是任何编撰者永远逃不脱的魔咒。$ |& N6 f8 ]$ X3 g0 n
5 \  [+ y$ i. U: i' G2 I8 Y2 N$ A+ ^
也不必讳言,我很少读到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的作品。尽管我认为,为鲁迅不看重的艺术的“小摆设”也是很有存在价值的——它们也是太阳下七彩弧的组成部分,但毕竟感觉不够满足,还很想看到气象恢宏的大作品。当然这不单是指诗文本篇幅的大小。我说这番话,是因为我发现,在荆州小说家散文家当中,有完全相似的情形。荆州文学要更上层楼,亟待突破的瓶颈在哪儿?关于这一点,请允许我留待最后一节再说。% x* h: {/ l) ]. h2 |; J( b

/ v7 H# C9 X# L0 r! A% m
* O" N8 K& t' l2 D( C8 U4 k* Q3 l5 B: Z7 R5 H; b# i! o- e

; h2 |# x5 B+ @* L
7 C8 I+ M  \3 x) o5 S/ S          三   在场与远方
/ y& v. z& R$ p0 p+ ]
2 Y. ?' Z8 t/ j( Y) @' S% ]# ^& ^
: Q6 U- a! [7 ~7 k. `+ ?' P( M- L4 t) e8 n7 q: f6 A$ x& {0 F* p; v
在场,近些年最流行的诗评话语之一。我充分理解它在当代诗坛的流行。这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型期。已经延宕百年,未来之路,仍如屈子的行吟,“路漫漫其修远兮”。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峙和剧烈冲撞,各种社会矛盾纠缠,胶着,焦灼与期许,无奈与奋斗,堕落与升华,权力与金钱与性,摩天大厦与棚户区,都市闪烁的LED与山村草棚的桐油灯盏,世界大品牌与边远孩子的衣衫褴褛……眼前所见,让诗人们辗转难以入眠。
1 e6 \) z2 |, l
: z4 U/ R7 m6 t: e, L: g1 p在场,从哲学范畴来到了诗人们中间,乃至从民间话语进入主流话语。
/ o$ Y+ N. t6 }& z2 ^0 O# p8 p' i9 B9 v+ N, Q: \& I# ]: f; B
在场,就是鲁迅当年说的,直面社会,直面惨淡人生。
2 ?: g! h' J$ t; L) k: M" a
" \9 u9 q# i% K$ Q诗人和小说家一样,有秉笔直书的情怀——而绝不像古代史官文化那样必须遵从“春秋笔法”(这里指的是其初衷:三讳言,不是语言技术)。艺术和历史,本来就不在一个“频道”。前者是经验+超验的,超验是其本质;后者是摒弃了超验的纯粹经验。这是本然的分野。
0 _: q: M; _* R+ t2 A/ l0 q+ @) G- I; f. y
在场,在康德那里,是“自在物”,但到海德格尔那里,是“存在”。哲学上,存在是什么?是客观性或经验性,是万物,是自然,是上帝,是由不得人的“合理”。但在文学家那里,存在是对存在的质疑和叩问。胡风所谓文学的主观战斗精神,其实源自这里。那么人呢?人性“三元”——生物性+社会性+文化性,让它看似独立和超然于万物——主观性(意识、思维、语言)+客观性,成为了上帝的“杰作”,唯一能够质疑上帝存在本身的万物之灵长。这是一个伟大的悖论。上帝预设的悖论。以为上帝造人之后就撒手不管了么?人的意识和思维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至的么?大谬不然。——人的致命性弱点也就同时预埋伏了!
6 z* F5 H/ _$ E! |) M* a( K  G( S/ o
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我最近做过一次演讲。文学艺术属于人:创造者是人,接受者也是人。人是中心。从艺术的起源看,它不是工具,是人内在的灵魂的需求,是人的主观精神的投射或外化。这就是美学和文学的“主体论”。
& @5 w( O4 d$ C7 o% v. j# i5 s' T; Q" {# y
中国古代即有智者,触摸到文学之真谛,唯其止于悟性,缺乏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传统。唐代僧虚中所说:“真诗之人,心合造化,言合万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为我用,合我晦明。”(《诗学指南》)晦明者,以一明一暗,借喻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全息,人的主体。十九世纪奥地利诗人里克尔的《我生命中的晦明时刻》写道:“我爱我生命中的晦明时刻/它们使我的知觉更加深沉/像批阅旧日信札/我发现我那平庸的生活已然逝去/已如传说一样久远、无形。”" R" I$ M: M- f" Z" ]; r
' ^3 A# V5 G* P8 K: T) R8 W/ _
诗人的内心浩瀚如海,犹如一个“黑体”,悉数吸纳外部世界的阳光,紧闭其内,在那里涌动,碰撞,发酵,孕育,遇有机缘巧合,便喷薄而出——诗,或其他发现。; w$ `. k6 Q# i' T

% b  v/ ~, E0 Z. n8 J作为美和文学的创造者的诗人,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不是单纯地作出反应,而是加入了主观精神。更恰当地说,外部世界的所有信息,仅仅是资源,资源将为他所取,所用。于是诗人们有了所谓——理想,如荷尔德林说的“诗意的栖息”。那是逃离了“苛政猛于虎”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它仅仅存在于陶渊明的想象中,在彼岸,在——远方。+ ?2 H# e) o, j9 z3 x
1 Z  u0 s8 v/ b
把在场与远方说得最科学、最精准的,是诗人林贤治。他说,诗人,是“仆倒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的人。我曾用它做了汪剑平散文集序言的标题。. E: Z# X6 E9 ~& p- U! I

* O* j5 `% e& j这句话,太重要了。不能不多说几句。我是在没有师友指导下,苦苦思索多年才明白的。拨亮心灯的竟是数学,是数学的极限和无穷性理论。是的,哲学与科学从来就有最亲近的血缘。( A5 i! `: w" _
+ t( r/ {& v$ Z7 ?3 M
乌托邦精神,由来已久。而乌托邦主义,大约兴起于轴心时代。乌托邦精神,不可能没有,也不能没有;乌托邦主义的“道德理想国”则在20世纪宣告了最后的坍塌。乌托邦精神,被限制在意识领域,艺术领域;乌托邦主义,则试图进入历史而被历史所抛弃。历史不是审美对象。历史没有剧本,没有导演,没有终极目标,没有终结。
+ Y# w+ Y5 g- g* r6 W" ^( @
2 @' M' s  ^- w3 ~. b我常常提醒文学朋友,必读奥维尔的《1984》《动物庄园》,以获得对乌托邦主义的感性认识;必读哈耶克、波普尔、汉娜阿伦特,以获得对乌托邦主义在人间实行的灾难的理性认知。这很可能带来你的一场精神地震,和废墟上的重建。# I+ n7 w! m1 M  w. u  [

  D% E; k! M4 a  f( `顺便指出,人们,尤其诗人们,极容易混淆自己的双重身份:歌者和历史(现实)中人。当你带着诗意栖居的精神乌托邦进入历史活动,就注定了你会有无尽的麻烦和懊丧。) a/ s; D% j, v
8 G: ~. |. F/ o
现在,我可以放心谈论与在场相辅相成的命题:诗与远方了。% e9 P" K; P" _. h% G: h$ b

' N( _8 u0 p; H, z1 C& V就艺术的本质而言,远方,不可或缺。
5 q2 n' u' o8 @; U# X) K) ?- t( v$ ^
我为长江大学举办的《杨章池诗作研讨会》准备有书面发言。但我没有宣读。我发现我需要借此机会谈谈更重要的话题:诗人全方位的学养,尤其是思想操练。正好,我把相关部分留在这里。
1 @0 n6 M+ e8 I7 L$ e6 Z9 j( W3 n' _+ [) H& _/ R3 Q
远方在哪儿?
5 z3 Y1 z4 U& C" G1 A9 T) A. k3 ?5 D' G: X
远方,在人性。不知道刘慈欣是否受到昆德拉的启示。他的思考的起点是人性,确凿无疑。但他的思考,远没有王十月深刻。大刘的思想,并没有走出“丛林”。王十月则接触到了终极命题:关于人与上帝的关系。即使是人与宇宙同在,人也不可能超越“上帝”。
4 r$ |9 ?8 E/ u1 d& a2 P* z8 a. o' O. _6 [8 Z% l% R+ i
人性,是管总的东西。是作家诗人毕生致力研究的课题。所有人文学者,思想家和政治家,概莫能外。有人指望智能时代靠生物基因工程改变、改造人性,这是痴人说梦。此岸世界不可能做彼岸世界上帝做的事情。$ u! E) {/ d! G: O: y
; S# C' S& u$ }
远方,在星空,在宇宙。看看全唐诗的压卷之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老杜的《赠卫八处士》,屈子的《天问》,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顿时豁然开朗。
$ y- X! A0 a- V/ v3 O2 O& i! B
0 p# W- p( D2 e% c6 E5 m远方,在四维空间的那个决定性变量——时间。生命由时间决定。生命是时间之弧。历史由时间决定。科学史思想史文明史,无一不由时间说了算。谁也没有时间伟大。
( U* H# Z0 U+ J) c+ ]8 D6 t) q& h5 u3 V! g0 i
远方,在人的内心世界。现代主义文学发现的这块“新大陆”,无比丰茂而神秘。其实,它是艺术的起源之地。人的精神存在,是人兽的分野。能唱者为歌,能颂者为谣。古歌谣几乎与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和岩画同时诞生。智人的大迁徙,源于信仰而不再是单纯的生存需要。人的最后的栖息地也在这里。
$ U7 i8 g2 L( Z7 [9 ?& T/ e  O7 A) {" A# R) |
远方,在语言,在思想。最高的境界是哲思。它——远方,引领我们走到今天;走向未来,仍然靠远方的呼唤,远方的探路者。$ _: L$ H9 J: C" Q, d

( g" ~) Q/ F, C5 `$ _- f# F我们总在“黑森林”里穿行,从未知走向已知。然后,从已知再出发。. u% a- R3 ?( ^  B

3 o( P- I6 L9 e; Z远方来自经验与科学,生自大脑。自心底流出,流向诗的“织体”,诗的“乐句”,诗的“音符”。这时,诗人张开了翅膀;诗歌,境界全开。大悲悯,如黄钟大吕,撞击世人心弦,让更多人抬起头来,仰望星空,眺望远方。+ C$ ~1 E) w0 y

' E7 k& R; Z4 \  X* {! \; h, V6 u原想举些实例的。序言已经够长了,还是留待读者自己去品鉴吧。诗无达诂,也可以避免我的先入之见的干预。
0 ^* n7 [5 B! f7 _/ \) [
1 _5 `9 v( x* d$ b& H ( _# N' B# e+ h) j! S' ]: ?7 u
( Z* u4 f( @. x# E6 y

8 V/ f  q) f& Y0 G: R; k9 i3 X8 ?
( G3 n1 k" _& q" _" S% G. O2 Z" m         四      新诗之辩  j0 I9 L" k" x: S# Y/ }: v
/ |" h, U4 T; T- J+ h  W; G# p( W, K, L
! B& E; D) M$ f

% o4 n  U8 l4 V$ [3 V特别有意义的是,今年,正好是中国新诗的100周年诞辰。. o: X  o7 D2 y9 Y  _  W

9 ~6 D, k9 J& ~5 q& d( Y新诗源于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其思想和语言都是新锐的先锋的。很可惜,两位开山人,胡适缺乏文学天赋,郭沫若承接了李白的轻狂的一面。就此而论,新小说由鲁迅开山,幸运得多。三十年代,曾是诗歌的黄金时期。1940年代以降,新诗的探索仅限于形式之争,忽视了对诗本质的认识。个人性被庙堂文化取消,艺术本质被遮盖和倾覆。真正的诗歌活动一星半点残存于民间地下。文革结束,始得浮出水面。2 T/ U! y8 d6 @3 ~" U4 i& s
0 D7 {- ?, F) m* `. u* A5 F% R
新诗,又称作自由诗,相对格律诗言。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知识分子,没有人用白话写文章作诗的(古典小说倒有先例)。万事开头难。早期白话诗的幼稚情有可原。这不仅是文言与白话的语言之争。诗,从格律中解放,是质的变化,新诗从此获得了自由,获得了思想和精神恣意奔放的空间。诗歌的技巧或技术或手法的长足发展,成为可能。现代主义诗学主张、林林总总的现代诗歌流派,进入中国新诗,成为可能。! Q4 F4 I# h% r8 e

& k, p7 a1 k/ F- X, |% l! H新诗为有些人诟病,说它失去了韵律、节奏,失去了形式美和音乐美,是没有道理的文化保守主义。白话文运动和西洋诗歌翻译是新诗的两个来源。这就注定了他与传统诗歌的逆子二臣的关系。其实格律诗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他是音乐(曲牌)的附属物。唐代的近体和宋词,登峰造极。之后也就被解构了,元曲也是能唱的,但已经突破了字数长短的规定性限制,音律的规定性同时弱化。所以我们可以说,即便是“口水诗”,也有源头,是古已有之。运用白话,破除格律,这乃是新诗最积极的一面。
& j& ], Y" \3 Y" K/ n0 d  E
* M( P; e+ A7 a. ~% @* C- S6 s新诗,在路上。但是无可否认,它将发展自己的韵律节奏,自己的美。而这种美,不能靠复古走回头路。借鉴中国古典诗词美学的理论,大有裨益,但绝不能在形式上倒退,事实上,民族化的实践,从形式上的实验,民歌化、新格律,十四行诗,散文化,等等,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恰恰是丧失了自由诗的本质属性——自由:时空的自由,想象力自由,创新自由,吸纳新文学思想新文学理论的自由。几乎无法想象,五言律诗或七言绝句,能容纳现代文学精神和文学思想。! |2 P9 l1 b- i
3 y8 F5 [6 B6 }3 n3 y
因此,以新诗在时下的种种不足或“奇葩”现象,责难新诗,否定新诗,甚至指责新诗的“群氓化”,方向是错误的。
: M& `) |2 D4 R/ |8 g. l7 A9 A% H  @# ~" h: G
新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这样热闹,这样活跃于民间,存在于自媒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自由。让我们看看韩东的《有关大雁塔》:5 I- m$ |9 ]  u& Q0 S" G* \
7 H) }- R6 q6 ?" W0 o& Q% i
有关大雁塔
" b8 B- _6 [: v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0 g* P9 W3 G' t8 Y9 i! V; s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v  V" ?; z, A( C8 B7 K1 a" `1 w( Y
为了爬上去; n. e! Z$ E* u& v- H) G! e
做一次英雄
* x- g) D- q, `* }$ @- u! I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6 G1 z! q: k# [$ {* i1 a或者更多
+ S4 ?7 m% T3 Y' x" x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m1 O0 X* ?3 A2 ~2 ~. Q% y
那些发福的人们) `3 X. V- m; Q2 D0 m
统统爬上去
4 V+ q* u7 J( A3 c. [! b做一做英雄
/ Q4 I$ V3 v9 p1 q8 b6 @然后下来
" e0 F) F% ?2 e5 k6 c8 h9 t走进这条大街$ e) f8 S7 b+ }1 e2 I, D- F
转眼不见了
' ~' B7 x, Q9 f- n' f, y! C" ?) W. A也有有种的往下跳6 X7 I, O4 g( W- c+ B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 b/ K* x! P; x8 T1 M2 F! r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 D. h( C3 C, t8 V当代英雄
/ @% h, W! T: J. h' u7 K& A$ `" a& b有关大雁塔
% z+ ^7 ?! A3 U; D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g+ H6 T+ k/ [6 |) |9 O# _4 E
我们爬上去9 t' Y7 r! d9 Y+ H" s
看看四周的风景
, P  f9 Z3 I  t% ?然后再下来
+ o7 z/ X1 T. @( s8 [; |( w5 F4 ?. I+ l
看看它的自由度。时间和空间。眼界和发现。对历史和英雄观的颠覆与解构。对富贵与精英的消解。对世俗人生回归的肯定。平白如话的、故作洒脱的文本背后的深刻和沉重。字里行间的历史时间和思想空间。这是格律诗能承担能容纳的么?
  F( B$ f/ ~* k9 b/ `8 I5 }. g
" L1 c8 b7 J' K, _& W关于新诗的空间,我想到了可以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做点粗疏的类比。人的意识或语言,“能说的,可以说清楚;不能说的,不说。”在意识的一晦一明中,还存在大片模糊地带。其总和才是人的全息。维特根斯坦试图进入意识黑暗的溶洞,他的语言哲学,就是想找到从明通向晦的“入口”。现代新诗,字面上的文字,是明;字背后的文字,是晦。晦,就是新诗的空间。而入口就潜藏在诗人奇巧的种种暗示里。
4 k! r6 Y/ O; J7 O) |1 a! t7 B$ ^6 b1 m3 {5 t; B
我曾经在公安后现代语言诗学基地《湍流》的诗歌现场,分析过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里不妨重复一下。
5 ^. o+ O" m# i! L( ]' w8 Y# b
7 Q* F. H- C4 W/ k后现代的精神,积极的一面,就是反现代主义的模式化。
6 W2 }' T; V! X, `$ L- J9 Z" T; @; R
2 U8 o8 V& j$ v0 r" T无论是思想,是艺术,是社会,总会在某一阶段显现出“成熟”,这就可能导致其固化、模式化,就可能停滞不前——自满和怠惰就像人性硬币的另一面。成熟的东西,就可能成为新“偶像”,而偶像的黄昏,是注定了的。
6 t  T( k4 t  u4 `5 z, S$ n) i) s6 _/ s" [
首先,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叔本华、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学说(意志论和精神分析);后现代主义则更多地受到海德格尔、克尔凯戈支、萨特等人(存在主义和后存在主义)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并且与后结构主义有着共鸣。极简单的说法,现代主义就是结构,后现代主义就是解构。
( k- P9 M$ p- L4 |8 Y$ J6 {" r
2 \; R4 ~# r) y) D. [% o( P其次,现代主义在破坏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后,试图用一个假想的中心来替换,后现代主义则存心消灭这个中心,破坏现代主义精心建立起来的各种规则——现代主义仍然在建构——深入到内心世界心灵视界建构;而后现代主义基本上否定任何建构。甚至在有些后现代那里,非逻辑、无逻辑、反逻辑,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怀疑主义,占据上风。( W- P& m# f9 a  W3 }

1 z( w7 v- P  S$ @! W再次,在语言的革命上,现代主义致力于革新,后现代主义则要求更新(彻底的语言革命)。这种思潮,源于对抗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现代主义建构的绝望和失败——现代主义实在是太强大了、太坚不可摧了。其本质,同现代主义一样,是对人性的探寻和呵护。这是后现代人道的一面。比如后现代建筑,对工业时代的现代建筑以简洁为美的原则,提出质疑:现代主义用新的普遍性取代了民族性和个性,取消了文化的多元——因此,后现代在哲学上是多元论更是无限多元论。# ?0 K& g# \9 a* l  ?2 B8 b! x  C

. s6 l$ R! \6 q! A4 z5 D3 M* Z# {* Y  @可是,当多元论发展到无限多元时,规则(所有的,一切的规则)也就被取消了,变成另一种乌托邦。
! ^9 O% r3 C; d% h
" i" ~6 M: c/ y1 `  f从中看出——" \8 Y% T) k8 d8 L! g3 y

" v! E1 f" X" e6 D8 k$ L后现代还有包容性的一面。所以,他的积极意义在于:1. 基于自由和人道的对人性和个人性的呵护;2. 哲学思想上的多元论;3. 大众性和包容。
# J4 r  J+ p: G& s0 E
, B# p# ^/ p$ w4 t后现代的消极面则在于,蕴藏在上述积极面中的破坏性。当上述三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一个个都走向极端,则变成了:1.对社会性的有意无意地抹杀;2. 无限多元导致对规则的蔑视和否定——世界的规则性也就是世界的科学性,被否定掉了;3. 最危险的是,迁就和迎合大众审美趣味,非但不能提升人类的审美境界,反而会扼杀精英文化,导致对人类文化或文明在标准评判上的被一次性否决。% {+ X7 t- X) e2 Z& X% _% ]/ D7 {

- i+ d7 ^# x; p1 {. ]因此,我在这里提出两种后现代或者两种解构的观点。即,革新式的、渐进式的、温柔的后现代主义与革命式的、激进的、暴力的后现代主义。
/ f+ E% J! i+ M+ q  D4 n8 e! H
% U8 U- R/ @/ N8 d1 C1 K中国的现状,是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后现代提前介入了。这是所有文学艺术遭遇难题的症结或根源。显然,对新诗无限制的、粗暴的解构,是其遭诟病的根源。许多年轻诗人追逐后现代的盲目性,当然值得警戒。4 c( ]- @' N) H  M! S' X
+ l" C+ X6 K- j( f
而真正的病,是时代病。作家阎连科最近有一个演讲,谈到文学艺术的“苦咖啡”化。这是世界性现象。回到我在第一节末尾说的,就是,大作家大作品消失了。而“去苦难”、“去终极关怀”的犬儒化在全球文坛蔓延。作家诗人都在追逐一种小资写作、功利写作。我边看边想到了这么一段话,拿来作为本节的结束吧:6 j# D1 `$ K$ T# U

/ Y. ]( K) R" y题材上悄悄地告别大苦难,技术上从二十世纪往后撤退,小凄苦里再加点糖,给人性镀上一层微米级的黄金,从上至下,所有人(写者和看者)都习惯了苦咖啡,己然成瘾。当犬儒主义流行病人人染上,也就无所谓有犬儒的存在了。一个普遍麻木的文学社会,鲁迅已然消失,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博尔赫斯们正在消失;卡佛们春上们闪亮登场,他们同他们的读者一样钟爱苦咖啡,微微的甜,淡淡的苦。于是,一个不需要文学大师的时代和社会已经到来,乃至一个不需要文学的高度深度、大格局和大境界,只需要在午后阳光下来一杯苦咖啡的时代,普降地球。6 m. z# |; Z% R$ b  R1 o$ o

; [% |, S0 z7 }0 z7 l; ]7 b& }- u再往后,苦咖啡将被酸奶取代,酸奶将被甜蜜素取代。; P* P# y5 F0 A9 |, Z  x3 `2 I/ L
) G) j% N/ G7 ~1 j" H+ Q' ~
人类精神之死,将死于甜蜜素,而发病始于苦咖啡的普遍流行,再也没有谁想起和追究。
$ b5 d, A. K& q8 |, t, a9 B( A8 @6 a, c! x7 h, Y
* E, d5 Y+ h6 X$ Q
& L/ f' x% B% ?  `5 X
           五     从传统走向未来
8 P6 @* h( r; |0 X
7 {4 P1 ~. \, @5 [, B6 v8 X
" U( Y/ B6 x- V4 T8 L$ h$ u) k
荆州,曾经是文学的一片沃土。北有《诗经》,南有《离骚》。屈原诞生在这里(出生秭归说站不住脚)。今人理应流贯着楚国先民“风剽以悍,气锐以刚”( 扬雄《箴》)的血脉,深得《楚辞》“以瑰奇浩瀚之才,屬纵横艰大之运,因牢骚愁怨之感,发沈雄伟博之辞”(胡应麟《詩薮》)的神髓。出生江陵的唐代大诗人岑参,承接了楚文学传统,成为边塞诗代表诗人,荆州文学理应“千树万树梨花开”。公安三袁,一扫明末文坛颓靡之风,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袁宏道《叙小修诗》)的文学主张,这种纯粹个人化写作主张,触及到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理应为我们弘扬。
  s0 {& L6 O5 ], |8 L
7 B' I; j9 k% r4 g* m# d, P9 r千年文学血脉,何等令人骄傲和振奋。
1 j% R( L( n" S+ {, Z2 ]( ^5 T7 A/ k) h  W
逝者如斯夫。历史回不去了。昔日的辉煌属于我们,又不再属于我们。
0 M' r$ R0 c# M
0 o' v* R% g% s* [无论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现代文化,都需要再反思、再扬弃、再重构。因为人类已经站到了“奇点”。2016年,因“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而命名为机器人元年。今年,因5G商用化而命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元年。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不是最后一次呢?很可能是。
- t. g' a5 }2 l0 b' l1 h% h5 Q  Y1 i+ P& `/ L# r5 w0 w2 V) a
接力棒是何等样的份量,扪心自问,惶惶然不可终日。而就在这个时刻,纷纷扰扰的世界,让我们不住地发问:身心何处安放?
$ j/ {5 A) r* l( K( Z& ~; r; c8 v& @5 ]) Y( \# T
诗人的理想主义精神还会起作用么?应当起作用。我想起俄罗斯文学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的名篇《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是的,只要有一线光明,一线希望,诗人们就应该诗心不死,一往无前。我们来不及多想,来不及彷徨,就要往前赶路了。& v" a/ B; Y/ U5 O
$ V- b; f% b6 }# T3 z
不过,需要警示世人,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行路要格外当心。世界上最怕两种疯子,战争疯子和科学狂人。后者是那些笃信“人是宇宙中心”的人,主张“人定胜天”的人。他们有科学野心,而现代资本虽然是中性的,但握有资本的大鳄们,出于人性的贪婪,会对异想天开的狂人狂想“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这是非常危险的,非常难以遏制的。挑战上帝的结果,是人类的自毁。就像阿西莫夫当年提出机器人三原则一样,理性在未来岁月的力量必须凸显。
: ~. A. m3 D5 w: g
, E2 z3 Q* U* O. b我在去年《小说林》第一期写过一段作者寄语,献给本诗集作者和读者。6 F  ~. c& q: d; q" O- g1 d! M/ H% _
2 C+ A( x# B3 F( H! l
智能时代正阔步君临我们这颗蓝色星球。其速度呈指数型。谁也无法阻挡。《奇点将临》所描述的情景,不是科幻而将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全新的人物、故事、细节、语言和思想,将覆盖过往的一切。文学不会消亡。纸质书刊将是贵族化的奢侈品。文学之树长青,只因它深植于浩瀚如大海的人的内心世界。860亿神经元和无数伸缩自如的突触构成的网络——大脑小宇宙,复杂如大宇宙。文学作为人类理性的呼唤、良知的见证,它同科学、哲学和宗教相互拥抱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迫切,这么重要。# m/ L; {' N2 s" N# H$ E" k4 _

; R$ I$ D: t2 @6 `, t是为序。
  T# @; r" p% V1 ?$ Q9 p. ~' W" D  E% }. d" `* {' z
                2019.6.1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