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社评:改善中日关系,中日谁不干谁傻

社评:改善中日关系,中日谁不干谁傻
环球时报

中国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星期天抵达日本开始访问,这是中国外长自2009年以来首次正式访问日本。王毅将在东京参加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他还将向日本通报金正恩不久前访问中国的情况。此外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5月将在东京举行,日媒报道李克强总理可能借参加那次会议访问日本,王毅此访也会为那次重要访问做准备。
中日关系在回暖,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三个动向在为两国关系加温,一是安倍政府对中国事务的表态越来越积极,尤其是对“一带一路”转为正面评价,表达了参与意愿。二是中日贸易从去年开始止跌回升。三是两国就防止发生意外摩擦的海空联络机制开展谈判,并接近达成协议。
我们认为,过去七八年中日关系落入低谷,摩擦不断,形成了相互消耗,对两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发挥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地区的整体稳定也不利。两国各自都对这种情况有所认识和思考,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在双方均形成动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消融冰冻的环境因素一旦形成,也往往是强大的。想必中日关系从严冬向温暖季节的转换将是大概率事件。
仔细看中日关系,它的问题说重则重,说轻则轻,更多需要的不是如何实现两国的利益均衡,而是这两个国家以什么样的胸怀看待彼此的问题。
导致中日关系紧张的核心问题似乎是中国崛起。日本对中国以极快速度超越自己成为亚洲第一强国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它像是与中国“杠上了”,在向中国示威以及“遏制”中国崛起的某些方面显得比谁都积极。中国全社会则对日本的这种逆反心理极不接受,对打掉日本的“傲慢”相当执着。
应当说,经过最近八年的冲突和持续变迁,这个最大的问题在逐渐捱过去。由于中国经济总量远超日本早已越过可能的逆转区域,2017年中国GDP已经是日本2.5倍以上,中国的汽车、手机、家电等消费市场的规模把日本越甩越远,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等建设规模更是日本不可同日而语的,日本社会在逐渐适应两国的这一差距,与中国在亚洲争锋的较劲心态开始瓦解。
在战略上完全倒向美国给日本带来了诸多损失,它从中得到的好处越来越少。日美关系倒是更紧密了,但是日本对美国的附属性进一步被强化。华盛顿可以更肆无忌惮地盘剥日本,支使日本,而东京希望的对中国的遏制却完全没有奏效。
朝着中美的中间位置尽量靠一靠,无疑更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这是地缘政治学的常识,也是日本在迷失了一段时间之后的必然回归。那样的话,日本战略空间将豁然开朗,不仅国家的安全形势将会好转,经济和外交上也会站到更加有利的位置。
对中国来说,将一个近乎公开对立的日本转化为正常友好合作的近邻,也将有百利而无一害。由于有上述重大变量的牵动,尽管中日之间有一些具体问题很棘手,但是将两国关系朝好的方向推恰恰是比维持中日僵局更轻松的事情。只要中国社会以变应变,调整对中日关系的一些策略,中日关系得到改善就将水到渠成。
重塑中日关系对中国也有重大战略意义,对区域和平与稳定将是积极的。中国改变不了美日同盟关系,但完全有可能从日本方向削弱该同盟对中国的攻击性。这是值得中国社会通过缓解中日矛盾而加以推动的改变。
日本是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最大战略抓手,而至少对于部分修改日本在中国周边的战略角色,中国是有主动性的,日本也会愿意做这一调整。我们认为,中日应重温两国之间的四个重要文件,共同推动彼此关系重回正轨。这是中日关系真正的“大局”,而其他都应是第二位的。

环球社评:即使中美贸易归零 中国也不会后退
2018-04-07 09:42:48    环球时报  参与评论()人
特朗普总统发出再增加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最新恫吓,遭到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速度更快、透出的决心也更强大的还击。中国两部门表示要对美国政府“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对对方发飙、说狠话的一种战略藐视。同时两部门不仅表示将“奉陪到底”,而且首次使用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说法,这是极其不寻常的。
说实话,中国人现在就是很瞧不起华盛顿明明并无资本主动挑起对华贸易战、却又要强撑着高举关税大棒的样子。我们很确定一点,那就是,我们有充分能力让美方在对华贸易战中承受与中国相同的损失,它给我们造成的全部困扰和伤害都要以它自己的巨大经济和政治代价如数还上,一点都不能少。
白宫新宣布考虑制定的1000亿美元关税计划必将会形成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的“无差别打击”,那么中方对美方向中国的出口也一定会实施“地毯式轰炸”。中国可以实施报复的领域极其宽广,除了美国对华货物出口,它的服务出口、其盈利高的对华投资都是备选轰炸目标。
打“世界大战级”的中美贸易战,一是打实力,二是打意志。中美贸易实力大体相当,但是未来在中国这边。贸易战虽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痛苦,但是它也将倒逼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催生一个“新的中国”。而美国输掉的将是未来,很多美国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大公司将因失去中国市场而滑出第一阵营,美国的现代农业将受重创。
贸易战全面打响后,中国决不会中途退缩、全社会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并肩战斗、共度时艰的强大意志是美方完全不可比的。根本原因是,贸易战是美方挑衅发起的,中国是正义的一方,我们在捍卫多边贸易体系的规则,还有以那些规则为基础的我们自己的权利。
所有中国人都清楚,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全力把美方打痛,使它记取深刻的教训。我们的软弱只会助长华盛顿的肆无忌惮,从而让我们自己蒙受更多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4月4日下午举行记者会,针对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无理做法,宣布了对5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对等报复措施。那段视频短短2天时间在互联网上获得了200多万个点赞。这种情形是前所未有的,这就是中国的民意。

TOP

环球社评:即使中美贸易归零 中国也不会后退
2018-04-07 09:42:48    环球时报  参与评论()人
特朗普总统发出再增加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最新恫吓,遭到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速度更快、透出的决心也更强大的还击。中国两部门表示要对美国政府“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对对方发飙、说狠话的一种战略藐视。同时两部门不仅表示将“奉陪到底”,而且首次使用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说法,这是极其不寻常的。
说实话,中国人现在就是很瞧不起华盛顿明明并无资本主动挑起对华贸易战、却又要强撑着高举关税大棒的样子。我们很确定一点,那就是,我们有充分能力让美方在对华贸易战中承受与中国相同的损失,它给我们造成的全部困扰和伤害都要以它自己的巨大经济和政治代价如数还上,一点都不能少。
白宫新宣布考虑制定的1000亿美元关税计划必将会形成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的“无差别打击”,那么中方对美方向中国的出口也一定会实施“地毯式轰炸”。中国可以实施报复的领域极其宽广,除了美国对华货物出口,它的服务出口、其盈利高的对华投资都是备选轰炸目标。
打“世界大战级”的中美贸易战,一是打实力,二是打意志。中美贸易实力大体相当,但是未来在中国这边。贸易战虽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痛苦,但是它也将倒逼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催生一个“新的中国”。而美国输掉的将是未来,很多美国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大公司将因失去中国市场而滑出第一阵营,美国的现代农业将受重创。
贸易战全面打响后,中国决不会中途退缩、全社会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并肩战斗、共度时艰的强大意志是美方完全不可比的。根本原因是,贸易战是美方挑衅发起的,中国是正义的一方,我们在捍卫多边贸易体系的规则,还有以那些规则为基础的我们自己的权利。
所有中国人都清楚,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全力把美方打痛,使它记取深刻的教训。我们的软弱只会助长华盛顿的肆无忌惮,从而让我们自己蒙受更多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4月4日下午举行记者会,针对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无理做法,宣布了对5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对等报复措施。那段视频短短2天时间在互联网上获得了200多万个点赞。这种情形是前所未有的,这就是中国的民意。

TOP

教育焦慮的方向可能偏了
2018-04-13
來源:環球時報
  幾個月前,我跟一個同事聊天。這個40多歲的北京人對孩子的教育難掩失望:“雖然一年比一年花的多,但我一年比一年堅信,他並未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這似乎是很多中國中產的共同感受,想讓孩子在社會競爭中獲得優勢,于是大幅投資教育,但總是對結果不滿意。
  中國的教育似乎變成了一種強迫,這種強迫受到家長焦慮的驅使,並且不可避免地傳遞給孩子。這種焦慮可以理解。在很多孩子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很可能意味著,今天很多看起來最普通的職業屆時都會變得無關緊要。這種現象並非中國獨有,各國教育體制都在努力與該國的經濟、社會和技術進步保持一致。當今教育體制的很多元素都與現在的職場不相匹配,遑論未來。
  不過,在這種無助感中,很多家長低估了他們自身影響的力量。實際上,不少相關研究似乎表明,盡管家長如此看重孩子的學校教育,但最能影響孩子學業成績、行為、未來職業成功和幸福的,還是家庭生活。
  如今,很多家長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成功需要遵守規矩、服從組織、按部就班,才能實現既定目標。看一看制造業、物流、會計等領域就能明白,完成這些工作所需的線性思維現在日益自動化,而計算機的速度無疑快過人,而且更可靠,成本也更低。未來的工作需要的是复雜、非常規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問題的性質不總是很清晰。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挑戰只能通過大腦的快速運轉和創造力來應對。
  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心智,為未來的工作做好准備?這首先很大程度上與如何激勵孩子有關。很多家長和老师訴諸外部獎懲:做得不好就斥責或者懲罰;做得好就給予獎勵。研究顯示,這種做法適合于機械性和線性任務,因為其強化壓力激素,讓腦力集中。然而,同樣的方法用到复雜、需要創造性的任務時,實際的效果是弊大于利。這是因為腦力集中會阻止大腦想到所有可能性。不少極富創造力的人都會說,好點子往往是不期而遇,比如在洗澡或者堵車的時候蹦出來。
  家長往往通過加壓,以期孩子提高在校表現,如果不管用,會繼續施壓,結果導致惡性循環。相反,大多數專家建議家長培養孩子自我驅動能力,這樣的效果並不直接,但遠為有效。美國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在研究了世界最成功的創新和企業人物後发現,這些人中很多成長于規矩較少的家庭。這並不是說他們的家庭亂糟糟,而是以價值觀和原則立家。格蘭特如此解釋:“比如,我們在家里看重慷慨大方,那麼你今天是如何表現得大方的?或者,我們在家里看重勤奮和堅持不懈,你怎麼才能在學業上體現出來?”
  對家長、老师、管理者,或者任何想要人盡其才的人來說,如果沒有真誠的關懷、信任和坦率交流的能力,“苛刻”和“仁善”都毫無意義。但很多家長忽略了作為孩子“主要教育者”的角色,以及他們每次與孩子互動時的“諄諄教導”。(作者查克旻是企業培訓师、專欄作家,傳文譯)

TOP

社评:莫斯科面临苏联解体以来最严峻考验
2018年04月12日 17:19 环球网
  特朗普总统所说的对叙利亚局势做出决定的24-48小时到北京时间昨天晚上已经过去,美国和盟友没有立即发动对叙利亚的军事打击。但局势并没有缓和,有消息说,华盛顿与盟友的协调分工仍需要一点时间,军事行动可能在本周末上演,因此当前的事态依然十分严峻。
  如果军事打击最终发生,后果很可能将比去年4月美国以化武袭击为借口向叙利亚一空军基地发射50多枚巡航导弹要严重得多。
  去年4月那一次美方的军事打击来得比较突然,行动的规模也不大,而且是美国单独进行的。而这一次酝酿时间长,显然将是多国联合行动,规模会更大,有向俄罗斯“摊牌”的味道。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下的危机紧接着美欧国家集体驱逐俄外交官,现在是冷战后西方与莫斯科敌意最深、冲突最激烈的时候。这尤其增加了此次借打叙利亚狠狠教训俄罗斯的战略含义。
  莫斯科真的被逼到了墙角。多名俄官员已经表示,俄将击落飞向叙利亚的导弹,甚至有的官员说俄将打击导弹的发射源头,后一表态被西方媒体广泛转引,被很多人看成此次冲突可能严重升级的信号。
  这次冲突将检验俄罗斯回击西方战略打压的意志和能力。苏联解体后,北约东扩不断侵蚀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等问题上建立反弹支点的努力,招来西方全面经济制裁的进一步紧逼。一段时间以来叙政府军节节胜利,巩固了俄在中东仅存的战略前沿,西方正在失去在叙与俄较量的有力抓手,所以它们准备直接上手了。
  西方就是要压服俄罗斯,如果压不服,就用对叙军事打击施以颜色,“打服”俄罗斯,这就是当前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态势。
  西方军事打击有俄罗斯军队驻扎的叙利亚,相当于俄罗斯如果军事打击驻扎着美军的日本或韩国。一旦事情是反过来的,美国决不可能答应。然而华盛顿的行动在告诉世人,它判断莫斯科会咽下它驻扎了军队的盟友遭到北约的攻击。
  克里姆林宫面临艰难抉择,它如果真的容忍美国和盟友轰炸叙利亚,等于是莫斯科的一条安全底线被击穿,今后它可能面对西方更加肆无忌惮的打压。它若是奋起抵抗,又将面临与西方冲突加剧的更多风险,俄外交和国内的压力都将是空前的。
  然而另一方面,俄军事上抵制外侮的能力是相对最强的。它在军事上发威并引起对方忌惮的手段要比经济和外交上与美欧对抗的资源要多,也相对容易一些。当然了,军事反抗的风险也最难把握,它甚至可能成为一场赌博。
  今天大概是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以来最艰难的时刻。俄倚仗前苏联军事遗产保持自己大国地位和影响力的计划受到西方挑战,它作为一支全球性独立战略力量的权利受到挤压,它实际面临的抉择是:继续捍卫自己作为大国的战略空间,还是接受西方给它安排的角色,做一个顺从西方的亚盟友。
  一旦北约国家的军事打击扑向叙利亚,俄罗斯敢不敢于回击那些进攻,它有没有真实的能力那样做,考验就在眼前。而一旦俄罗斯反抗了,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将是更大的考验。

TOP

王湘穗:如何与“更年期的美国”打交道

环球网
百家号04-1006:22
对于崛起的中国,美国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焦躁。曾经辉煌的帝国,因自身衰老、看不得也容不下其他国家发展得更好,这实际上是霸权国家进入更年期的体现。在西班牙帝国、大英帝国晚期,也出现过类似病症。我们今天的问题是,如何与罹患帝国衰落综合征的美国打交道。
美国精英对华新共识
去年底以来,美国政府相继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核态势评估》等多个战略报告,其中明确定义中国为挑战美式全球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在首份国情咨文中,特朗普更是明确提出中国是挑战美国利益、经济和价值观的主要“对手”。值得注意的是,“对手”(rival)的称谓,与此前更多使用的“竞争者”(competitor)有很大区别,具有长期“敌手”的意涵。这说明,在经历了几年的大讨论后,美国政治精英们——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战略学者已经形成基本共识:中国是美国的长期“敌手”。特朗普政府发布的系列报告,正是这一共识的体现。
在美国政治精英看来,作为目前世界上最有能力挑战美国地位的国家,中国是美国的完美对手。在今年2月美国国会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上,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称,中国的间谍瞄准了全美的学术机构,基本上渗透到了每个学科。中国对美国的威胁,已不仅仅是对“美国政府”(whole-of-government)的威胁,而是对“美国社会”(whole-of-society)的威胁,这需要全美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目前,美国政治精英们正试图通过媒体渲染,把“新敌手共识”发展为弥漫在美国社会中的集体意识,为与中国的对抗创造社会基础。
需要确定的是,美国精英们把中国摆在对手位置上,不是对中国进“一带一路”或其他某个具体构想的回应,更不是对中国部分学者超越美国言论的反弹,而是基于中美两国国家生态、发展阶段和两国国力变化的判断,是一个老大帝国维持病态自尊和实际利益的需要。
在利益棋盘上博弈
在明确中国为主要对手的同时,美国政府展开了对中国的打压行动,具体举动包括军舰游弋南海、对台出售武器、渲染所谓中国间谍威胁、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阻止中国高技术企业进入美国市场、限制中国对美高技术投资、对中国商品大幅征税、制定和签发《台湾旅行法》等等。凡此种种说明,美国精英对中国的敌意,正从共识变成行动,中美间的对抗不仅限于经贸领域,还向政治、安全领域扩散。
近段时间美国的反华、制华、压华举动气势汹汹,仔细看却并无章法。这说明,金融、军工、制造业、商业、科技等不同集团各谋其利,代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美国政客,表面上可以形成针对中国的共识,实践中却无法协调不同利益诉求。与中国对抗的基调出自音调不定的号角,难以形成针对中国的统一步调。
下一步中美关系会如何发展,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打压程度和中国的反应。从世界局势的变化以及两国利益、力量的角度看,中美关系不会陷入“新冷战”。当今世界已超越了划分两个阵营进行对抗的冷战时代,维持一个相对统一的货币和经济体系对美国利益重大,对中国目前的发展也有益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实体经济国家,是当今世界实际财富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美国作为虚拟经济国家,本质上靠占有全球资本积累为生。危机之后的美国,需要更多剩余价值,才能维持已经空心化的经济。
分析彼此需求利害,美国需要中国要更多些。对美国来说,打压中国是为了从中国获取更多利益,如果一拍两散,将是其难以承受之痛。若中美对抗导致中国脱离美元体系和美国市场,固然对中国当下的发展不利,但其直接后果可能同时是美式全球化体系的解体和美国全球霸权的终结。求利与害命,孰轻孰重?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中美间的对抗是不允许打翻棋盘的博弈。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作为守成大国,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崛起都会被美国视为威胁,不论以往的苏联、日本,还是今天的欧盟、中国,都是如此。在美国一些人看来,中国越发展、能力越强,对美国的威胁就越大。“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既然中国怀揣着足以改变世界财富等级的能力,其本身就成了罪过。更何况以独特模式发展起来的中国,具有颠覆资本全球积累路径的可能,那就更是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异己力量。所以,无论中国如何表白没有取代美国的主观想法,都会被美国认定为“敌手”。
在此之前,中国曾想通过与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接轨来实现发展。但随着中美经济规模的接近,美国想方设法让中国下车、罚款。于是,中美两国就像叔本华所说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相互刺痛,离得太远彼此又感觉寒冷。美国表现出的咄咄逼人,其实是虚火太旺的表现,只有几番折腾,通过挑事、挫败、再挑事、再挫败的方式发泄出来,才会无奈接受老了的事实,承认全球霸权已是美国扛不动的负担。到那时,美国才可能愿意与中国和其他国家平等相处、相互尊重、互利合作。
面对美国趋于强硬的对华战略,我们一方面要不怕事不躲事,比如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实行对等自卫反击,对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予以反制;另一方面也不可随美国的刺激起舞,而要通过调整距离,获得主动权。
降低合作预期,拉开点距离,彼此才好相处,即所谓暂时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中国应通过更多顾及民生和开发内部市场,更多与周边国家合作,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避免受制于人。中国不怕霸权也不求霸权、不追逐利益最大化,“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东方式的智慧,可使我们避免与美国正面相撞,为中美关系在合作与对抗的两个极端选项之外,寻求回旋空间。(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TOP

环球时报社评:
香港大学应当将戴耀廷逐出校园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1日
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日前在台湾举行的一个各路“独派”参加的论坛上大放厥词,宣称香港“可以考虑成立独立的国家,可以考虑成为‘联邦’的一部分,也可以考虑欧盟那种‘邦联’的一部分”,并说“这就是民主自决”。
戴耀廷是香港“占中”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最新的香港“独立建国”言论激起轩然大波。连日来香港舆论发出大量批评他的声音,特区政府、中联办以及国务院港澳办也分别对他予以谴责。戴指责这是“以言入罪”,做出一副无辜、震惊的样子。但到目前为止,他在舆论上很孤立。
鼓吹“港独”严重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它的不可接受性是常识层面的。由于鼓吹这种主张在香港有现实破坏力,对它实施打击就尤其变得重要。
香港法律应当对戴耀廷发表这样的公开言论进行追究。如果说依照香港现行法律难以实施追究的话,那么香港就应补上这方面的立法。很多人指出,香港至今没有按照基本法23条的规定进行围绕国家安全的立法,使得“港独”的鼓吹者们得以逍遥法外,这种情况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
煽动分裂当属危害国家安全中的首恶之一,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它不应是为这种首恶网开一面的地方。我们期待香港在通过法律对“港独”进行刑事追究方面迈出步子。
除了刑事追究,香港社会还应对“港独”活跃人士给予更多压力,从而将红线画得更加清晰。比如,戴耀廷在参加了台湾的“五独”论坛并发表香港“独立建国”言论之后,他已不适合在香港大学继续任教,港大有必要将他逐出校园。
香港大学是公立大学,为香港政府所办,世界任何公立大学的讲坛都很难容下公开对抗所在国宪法的人,港大在这方面同样不该例外。
这与言论自由无关。港大教师的言论自由不应与西方大学教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做对照,而要首先对应香港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逻辑关系必须确立下来,成为香港高校里言论自由的一项基本原则。
值得指出的是,在香港高校里建立上述政治和法律规矩的过程免不了会有一些斗争,而将戴耀廷解职就是这样的斗争回合之一。或许会有人闹一闹,但当局无需顾虑。
之前不断有当选的激进反对派议员在香港立法会就职仪式上亵渎誓词,人大释法后,最新的挑衅者被取消了议员资格。再接下来,有严重“港独”言行的极端人士被剥夺了参选议员资格。我们相信,以后再也不会有反对派议员敢在宣誓就职仪式上做亵渎表演了。而现在,当戴耀廷的“港独”言行轰动全港时,港大是否将其解聘,将具有标志意义。
我们强烈呼吁港大做出应有的担当,向该校全体师生和香港全社会发出正确的信号,表明自己在这一大是大非上的态度。戴耀廷想兜售他的极端言论,请去别的地方,香港大学作为公立大学不应该有他的讲坛。
香港落实基本法23条的立法工作也应早日启动,这也是越来越多人的另一期待。

TOP

环球时报社评:精确打击赖清德,开创反“独”新局面
2018-04-01 12:54:02
台湾“行政院长”赖清德星期五在“立法院”回应质询时狂称“我的确是台独工作者”,再次引发台湾舆论骚动。赖清德自上任以来已多次直言自己是“台独工作者”,态度极其放肆,成为破坏两岸关系和台海稳定的一个突出元素。
赖清德曾表示两岸政策“是总统职权”,但他本人又不断发表严重破坏两岸气氛的言论,在台湾当局中起了对抗大陆的示范作用。他这样做,想必受到了蔡英文的鼓励或者默许,蔡至少没有对他严厉限制。目前的实际局面是,蔡英文唱她所谓的“维持现状”,赖清德作为台当局二号人物不断越线公然宣扬“台独”,给“现状”注入“台独”势力所要的内涵。
赖的大嘴不能简单看成他个人的问题,这是台当局以“切香肠”方式踩踏红线的尝试之一。
由于嘴巴长在赖的头上,他怎么说话,大陆很难像管小学生一样一句一句训诫。但是他的“台独”态度已经很明确,为保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严肃性,大陆应该采取行动予以清算。
首先,赖清德的言行进一步坐实了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倾向,使得大陆在各领域惩罚台当局更加师出有名。大陆挤压台当局所谓“外交空间”、提升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水平都是正义的,蔡英文“维持现状”的遮羞布已被扯下。
除了在外交、军事领域采取行动,大陆应该把赖清德列为第一名实施全面打击的“台独”政治人物,并以此为契机,建立起全面制裁、惩戒“台独”政治人物的机制。
随着两岸走近和大陆对岛内影响的不断扩大,大陆对台湾的“包围”正逐渐形成,构建对罪大恶极的“台独”人物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也已成为可能。过去大陆对“台独”政客通常只是谴责,并未尝试对他们进行长臂惩戒,今后大陆要坚决地朝这一方向持续发力。
比如动用《刑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在大陆法庭对赖清德分裂国家的罪行立案调查,进而做出审判。如果他罪证确凿,就可以在全球对其进行通缉。如能成功开启审判赖清德的先例,不仅对他本人,对其他死硬“台独”政客都将形成强大心理震慑。
精确打击“台独”政客的这一步大陆迟早要走出。我们看到大陆制裁“台独”艺人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狠煞了台湾艺人“两头吃”的作派,极大压缩了“台独”在岛内文艺圈作乱的空间。台湾政客不像艺人需要“吃大陆饭”,但随着台湾的经济社会生活越来越“大陆化”,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或主动创造对他们的惩戒点,开创新的斗争局面。
根本原因是两条,一是上面说的大陆的力量正将台湾逐渐“包围”,影响力不断内渗。二是台湾社会不希望激进“台独”政策引发台海军事摊牌,而赖清德的类似行径正在朝那个危险的方向增加砝码。这两股大的力会衍生出很多具体机会,帮助大陆对赖及同类政客的打击奏效。
值得指出的是,精确打击赖清德等“台独”政客虽需要构建新的斗争工具,但它们一旦成型,很可能会成为最有效、综合成本也最低的反“独”方式。大陆力量小的时候,我们只能倾整个国家之力,甚至不惜冒巨大风险来遏制“台独”。如今我们的力量早已有了对台压倒性优势,“精确打击”“定点清除”就应成为新的现实选项。
台湾未来什么都可能发生,统一台湾的方式有可能是超出今天想象的。所以我们要敢想,敢做,让今后的反“台独”斗争别开生面。我们建议,就从打击赖清德开始做起。
来源: 环球时报

TOP

返回列表